遗迹化石性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遗迹化石因其成因和保存的特殊性,因而在化石研究及其作用方面表现出以下几种特性:

1.原地保存

绝大多数生物遗迹,无论它产生于底层层面还是层内(除了粪化石和极少潜穴外),一般都会在原生物活动的地方保存下来,不会被像水流和风等这样的自然应力所搬运走,而总是随着底层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固结在原地。根据观察分析,水流、波浪和风等作用只能导致其受到侵蚀和破坏,不起搬运作用。实体化石则不然,当生物在一地死亡后,可因自然营力作用将其遗体搬运到另一地方保存下来,即常称之为异地保存。

这一特性对古环境分析尤为重要。因为埋藏保存在一起的遗迹化石群代表着原地生活的生物群落,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生物群落在生活时活动的证据,它们所反映的古环境就是其造迹生物原来的生境,因此,它是可靠的指相化石群。

原地保存绝大多数生物遗迹,无论它产生于底层层面还是层内(除了粪化石和极少潜穴外),一般都会在原生物活动的地方保存下来,不会被像水流和风等这样的自然应力所搬运走,而总是随着底层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固结在原地。根据观察分析,水流、波浪和风等作用只能导致其受到侵蚀和破坏,不起搬运作用。实体化石则不然,当生物在一地死亡后,可因自然营力作用将其遗体搬运到另一地方保存下来,即常称之为异地保存。

这一特性对古环境分析尤为重要。因为埋藏保存在一起的遗迹化石群代表着原地生活的生物群落,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生物群落在生活时活动的证据,它们所反映的古环境就是其造迹生物原来的生境,因此,它是可靠的指相化石群。

正由于遗迹化石原地保存这一重要特征能真实地反映原地沉积环境,所以,它就可以用来作为分析古环境的一个重要判别标志。如果造迹生物破坏了反映沉积环境的无机沉积构造时,遗迹化石本身就成了能说明该底层沉积环境的唯一重要线索。

由于遗迹化石大都是原地埋藏、通常保存在实体化石和其他无机沉积构造不发育的地层中,因此,遗迹化石在古环境、古生物、古生态和古海洋、古气候的重建,在能源和其他沉积矿产资源的寻找和勘探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1

造迹生物的非限定性古生物学研究表明,保存为实体化石的生物往往具有硬体或不易破坏的角质。然而,遗迹化石不受这一限制,它既可以由具硬体的生物组成,也可以由缺乏硬体而只有软体的生物组成。例如,蠕虫动物门类的许多生物体都不具有硬体,其实体很难保存为化石,但在地史时期它们的活动遗迹则有大量保存。这一特性至少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指相意义,二是地层学意义。就后者而言,一方面可以作为那些缺乏实体化石地层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标志,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早期地层(前寒武纪地层)的生物或生命形式存在的证据。1

延续时限长遗迹化石一股比古生物实体化石的地史延续时间长。造成这一现象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为生物体细微的基本构造往往比生物的行为习性在地史进化过程中更易于发生变化,二是不同时期有相同的生态环境,那么同一环境条件下常常发育相同的生物活动遗迹。例如在滨岸带出现的Skolilltos(石针迹)化石,可以从地史早期的沉积地层直到现代沉积物中均大量存在。这一特性在对比不同地质时期的沉积相(或岩相)和沉积旋回分析以及层序地层学研究方面具有特别的作用。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