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粉沉积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孢粉即植物繁殖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孢子和花粉。在显微镜下可见的菌类孢子、沟鞭藻、硅藻、盘星藻、疑源类化石等,也被归人广义的孢粉学范畴。由于孢粉的产出数量大、体积小、具抗腐蚀的孢粉壁等因素,地史时期的孢粉记录十分丰富,它们对于划分和对比地层、恢复古环境和古气候等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孢粉即植物繁殖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孢子和花粉。在显微镜下可见的菌类孢子、沟鞭藻、硅藻、盘星藻、疑源类化石等,也被归人广义的孢粉学范畴。由于孢粉的产出数量大、体积小、具抗腐蚀的孢粉壁等因素,地史时期的孢粉记录十分丰富,它们对于划分和对比地层、恢复古环境和古气候等具有重要意义。1

分布大多植物生长于陆地上,孢粉经风、河流等的搬运之后沉积于水盆中,但水生植物、沼生植物的孢粉主要为原地埋藏,因此可以指示沉积区的生态环境(周山富和杨方之,2007)。可以依据沼生、水生植物和藻类生长或生活于不同水深和湖盆的环境来划分孢粉生物沉积相。周山富(1994)将泰州组划分为藻类河、湖边相,挺水孢粉植物沼泽相,浮水孢粉植物滨湖相,沉水植物浅湖相,无水底植物深湖相,浮游植物浅湖相和轮藻植物滨湖相等相带。浮游植物浅湖相区分布于水深4.5~7 m的浅湖区,在适宜的条件下,盘星藻十分发育,尤其是在该相区植物带的内缘。盘星藻是一类无定型有机质,是良好的生油母质。因此浮游植物浅湖相区的内缘至无水底植物深湖相区的外缘是良好的油气源区(周山富和杨方之,2007)。1

成分不同沉积相中的孢粉组合特征与沿岸植被成分具有紧密的依赖关系(王开发和王宪曾,1983),因此沉积物中的孢粉(通常以孢粉百分含量曲线图等孢粉图谱来表示)通常被用于古植被恢复。河床、河漫滩沉积物中的孢粉图谱大致能够反映河流两岸的植被类型。湖底沉积物中的孢粉图谱能够反映湖缘地区的植被成分。海洋沉积物中,近陆浅海沉积物的孢粉图谱能正确地反映沿海地区的植被特征,而深海的孢粉图谱只能反映陆缘综合的植被特点;海洋沉积物中草本植物花粉含量的多少,可以反映沉积区距岸的远近,海相沉积的孢粉图谱中,松型具气囊花粉往往大于其在植被中的真实比例(王开发和王宪曾,1983)。1

规律性由于古气候条件、水动力、水介质的物化条件等的差异,不同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相带与孢粉分布之间显示出不同的规律性联系。高瑞祺等(1999)对松辽盆地白垩纪地层的沉积相带和孢粉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沉积盆地边缘到中心,孢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岸上沉积中,孢粉少或无,湖区内沉积孢粉丰富;洪积相、泛滥平原相、山前平原淤积相一般不保存孢粉,三角洲分流平原相、滨湖相孢粉较少,含孢粉样品仅占分析样品的10%~20%,三角洲前缘相、浅湖相孢粉最为丰富,半深一深湖相孢粉较丰富,含孢粉样品占分析样品的80%以上;三角洲分流平原相、滨湖相一般孢粉较少,组成成分不复杂;三角洲前缘相孢粉相当丰富,组合成分十分复杂,深湖相一般孢粉比较丰富但成分较单调;三角洲分流平原相、滨湖相内的孢粉一般被石化,化石颜色较浅,三角洲前缘相、半深一深湖相及沼泽相内保存的孢粉一般被炭化,化石颜色相对较深;浅湖相环境多变,属弱氧化或弱还原的地球化学环境,孢粉来源丰富,通过河流等搬运来的孢粉粒多半在这一相带内沉积下来,大部分被炭化,一部分被石化,因此颜色变化较大。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