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保护角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最大保护角是指为避免导线受雷击,线路导线必须位于其内的最大的保护角。

定义为避免导线受雷击,线路导线必须位于其内的最大的保护角。

保护角避雷线的保护范围通常以避雷线和外侧导线间连线与垂直线的夹角,即保护角表示。保护角一般不大于25°,保护角越小,保护越可靠。
1,500kV及以上送电线路,应全线装设双避雷线,且输电线路愈高,保护角愈小(有时小于20°)。在山区高雷区,甚至可以采用负保护角。

2,220~330kV线路,同样应全线装设双避雷线,一般杆塔上避雷线对导线的保护角为20°~30°。

3,110kV线路,一般沿全线装设避雷线,在雷电特别强烈地区采用双避雷线。在少雷区或运行经验证明雷电活动轻微的地区,可不沿线架设避雷线,但杆塔仍应逐基础接地。

避雷线的影响避雷线在输电线路防雷中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带电导线遭受雷击。但是,有些研究在避雷线对带电导线的防雷保护角设计中,却没有考虑导线带电的影响,将带电导线仍按不带电导线处理,设计避雷线对不带电导线的防雷保护角小于等于25°,使带电导线得不到避雷线的有效保护,存在着遭受绕击雷害的隐患。这是一个巫待解决的问题。有学者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相关结论如下:

(1)带电导线对地存在着一个(最小)击穿空气间隙距离,带电导线的电压等级愈高,其击穿空气间隙距离愈大。不带电导线不存在击穿空气间隙距离。

(2)带电导线的(最小)击穿空气间隙距离可用以带电导线为圆心,带电导线在雷电过电压时的最小对地空气间隙距离为半径,所构成的空气间隙绝缘截面等效。雷电与带电导线之间的空气间隙击穿距离应是指与该等效绝缘截面之间的距离。因此,在避雷线对带电导线的防雷保护角设计中,应考虑该等效绝缘截面的影响,设计该等效绝缘截面得到有效的保护。

(3)受该等效绝缘截面的影响,带电导线遭受绕击雷害的可能性要高于不带电导线。

设计带电导线的防雷保护角时,除考虑了避雷线、带电导线的架设高度及其线间距离的影响外,还考虑了带电导线的空气间隙绝缘截面的影响,使设计更为严密、合理,可供有关部门今后在输电线路的防雷工程设计、运行及规程修改中参考。1

最大保护角法防雷效果避雷针(线)的接闪效应,即对被保护物的有效保护范围,不仅与雷电极性、雷电通道电荷分布、空间电荷分布有关,还与避雷针(线)数量及其高度、被保护物位置与形状,以及当时的大气条件和地理条件等因素有关。避雷针有效保护范围分析和应用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多是基于标准中推荐经验公式的应用。国内外对避雷针(线)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IEC推荐的保护角法、滚球法以及中国电力行业标准DL/ T620推荐的折线法等。

保护角法己经广泛应用于防雷工程设计中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和评估,但各国对保护角法的适用范围和要求也不尽相同。中国在1994年以前对避雷针保护范围的确定主要依据UBJ50057-83《建筑防雷设计规范》推荐的保护角法(保护角取 30°、45°、60°);1994年以后,UB50057-94采用了IEC推荐的滚球法,同时对采用保护角法也作了规定,即规定防雷建筑物针高为20、30、45、60 m时,保护角应分别取55°、45°、35°、25°。日本对超过地面20m的建筑物执行JIAS4201-1992标准,取保护角为45°、60°。并特别说明:避雷针的针尖部在落雷时必须将建筑或工作物覆盖在保护角范围内,以达成保护目的;一般应将保护角设定在60°,对危险物的保护角应设定为45°。避雷针最大保护角取55°时,则其保护域内不仅可以免遭雷电正击,还可以免遭雷电侧击;避雷针最大保护角取60°时,则其保护域内可以免遭雷电正击,但可能遭受雷电侧击。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军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