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主义建筑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未来主义建筑是20世纪初期起源于意大利的建筑形式,特点是反历史主义,多运用长线条,象徴速度,运动,紧迫性和抒情性。它是未来主义艺术运动的一部分,由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于1909年发表的《未来主义宣言》发起。

简介20世纪20年代和20世纪30年代装饰派艺术风格的建筑,其流线型的形式被视为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风格建筑Tverrfjellhytta挪威野生驯鹿中心展馆,Hjerkinn, 挪威

这里有一条景点徒步登山路线,可以带你通向一个能够远眺挪威中部Dovrefjell山脉壮阔全景的景点。同时这个由Sn?hetta设计的亭阁也是一个欧洲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群观察站,可以供前来观察野生动物的旅行者休息取暖。这座建筑物巧妙的体现了不同材质的反差 — 外围被一层原钢材料的外壳紧紧包住,内部参照附近那些被水流和大风侵蚀了几个世纪的岩石形状所建造的软木内室由落地窗围住。

Metropol Parasol(都市阳伞),Seville, 西班牙

当塞维利亚政府决定要拆掉市中心的停车场和公交车站时,却惊讶的发现地表下埋藏着古罗马遗迹。接下来该如何处理?最终这个由J.Mayer H.提出的设计概念赢得了国际竞赛并实现于此。它的设计既保护了遗迹,同时也为这个人气满满的城市增添了许多开设商店和咖啡厅的空间,以及一个巨大的公共广场。这6个蘑菇式样的设施能挡住强烈的紫外线,游人还可以爬到顶层观赏城镇的全景。这个地标令人最疯狂的并不是它的外观,而是它的建材几乎全是木头,而且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胶合式建筑。

2012年迈阿密设计展上的漂浮帐篷,迈阿密海滩,佛罗里达州,美国

一个标准的白色派对帐篷被Snarkitecture焕然一新,通过乙稀塑料管把他们布置成了一道悬浮景观。

Mapungubwe表演中心,Mapungubwe国家公园,Limpopo,南非

Peter Rich设计的这个游客中心最早的灵感来源于在南非古区发现的过去文明中用来交易的石头。它自由随意的拱形运用的是600年前就已经成熟的建筑技术,经济又环保:材料来自于当地劳工在一次贫困救济计划中制造的20万块土压瓷砖。虽然灵感来自于过去,但这个游客中心的设计仍是21世纪的产物,当代几何学的运用让这个古老设施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贫民区涂鸦计划,里约热内卢,巴西

这个公共艺术计划在2010年开始启动,由来自Haas & Hahn的荷兰艺术家Jeroen Koolhaas和Dre Urh协同里约热内卢圣玛尔塔当地贫民区合作发起。从那时开始Haas & Hahn就展开了一系列世界性的行动,包括改造Philadelphia城荒区,还与库拉索岛和其它地区的居民一起共同改造萧条的公共空间,以便吸引更多的积极社会关注和经济援助。

相关研究20世纪60年代,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影像和图像占据了当下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影像与图像经由视觉的传导,在文化、生活、艺术、建筑等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以被人观看的形式进行一种直白的表达。信息的传播方式由原来的口口相传、文字叙述、发展到读图的视觉文化。各种作品以高识别度的泛视觉化形式来刺激观者的感官体验,从而赢得更多人的关注。受此影响,当代西方建筑的空间形态在参数化与数字化建造的推动下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变化;同时在建筑空间形态上也纷繁复杂,出现了涌现、动感、折叠、曲面、塑性、自组织性与不确定性等特点。这些特征正是读图时代下建筑空间形态泛视觉化的高视觉识别度的体现。因此,从大量当代西方建筑空间呈现出的纷繁复杂形态图示的这种趋势可以看出,当今时代建筑作品的泛视觉化特征十分鲜明。由此可见,当代西方建筑空间形态呈现出泛视觉化的特征,并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当代西方建筑空间形态呈现出的复杂性趋势以及大量建筑案例的分析与解读,构建一种以媒介时代图像学转向与美学转向为哲学基础、以数字化构建及复杂性科学为技术与理论基础的当代西方建筑空间形态泛视觉化与审美感知研究体系1。

“建筑空间的理论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随着人们的认识、科技、文化的进步,对建筑空间将会有更多的、更新的认识和理解”。——齐康如今,伴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来临,复杂性科学的普及,分形几何的成熟,数字建造技术的应用,使得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全领域都发生了深刻而不同的变化。具有复杂空间的建筑也像雨后的春笋出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它早已成为重组城市生活、重构城市意象、拓展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前关于经典欧氏几何建筑的思考方式、设计手法、美学品味,早已不能满足于多样复杂的建筑空间形态的发展。本文所提出的空间弥散性现象强调的是:建筑空间的力场从中心扩展,并在扩展的过程中,力场波相互叠加、形变,因而使人从视觉和心理两个角度,体验到差异性空间之间的无界限感和复杂不确定性的感受。它是在数字信息化时代,以复杂性科学为理论前提、以分形几何为形式基础、以数字技术为建造方式,试图通过复杂多变的视觉形状和缤纷多样的体验,来模拟与还原真实世界错综变化的建筑空间形象系统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宁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