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链:如何促进产业数字化升级转型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2-02

来源:阿里研究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信息技术正以超越人类想象和认知的速度发展时,通过数字化转型驱动管理提升,利用新技术和商业模式进行创新,使数字化转型从局部规划和设计向全局规划和顶层设计转变,已成经济发展普遍共识。

如何实现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化转型?阿里研究院与波士顿咨询(BCG)共同发表的报告《解读中国互联网》提到,技术是“发动机”、数据是“原材料”、应用是“加速器”、敏捷工作方式是“稳定剂”,一起构建成新的产业数字转型方式。

蚂蚁链正是运用这种工作方式实现数字化升级转型的范例。蚂蚁链是聚焦实体经济、致力于区块链、大数据隐私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研发,为政企提供产业迅速构建“智字化”转型的全链路解决方案的新型平台,迄今已连续4年蝉联世界区块链专利第一名,并且被国家认为国内最安全的区块链。

wt_a72342021020165140_c6ba88.jpg

1、政策导向,数字建设迎来新篇章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视频讲话时指出,“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创新是亚太经济腾飞的翅膀。要全面落实亚太经合组织互联网和数字经济路线图,促进新技术传播和运用,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消除数字鸿沟”。

数字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比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杨小伟公开表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IPv6活跃用户数达2.7亿,约占网民数的1/3;全国已开通5G基站13万个,而数字经济增加值达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6.2%规模”。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更是表示“围绕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数字经济释放了密集利好,包括谋划‘十四五’期间的信息化发展工作,加快编制‘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等”目标,是目前整个产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解读中国互联网》报告也指出,随着新冠疫情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数字化方式如健康码、通信行程等数据方式的应用,已为政府工作在提升政府效能、提升公共服务与管理、促进经济调节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基于这种现状,全方位发力数字化、加大数字基建等工作,在未来也必将成为政府工作的全新规划和举措。

由此可见,数字经济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引领经济建设体系,依靠数字经济建设驱动管理创新、提升产业效率、实现全局规划和顶层设计转变的战略构想,也无疑是未来整个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

2、产业数字化,建设数字安全新时代

数字化基于信息技术、数字经济,在新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以数字科技为支撑和引领、以数据释放价值、以数据赋能产业,并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进行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进而为整个数字经济体系产业创造新的价值。和传统模式不同,数字经济模式驱动产业转型数字化,意味着其产生的价值创造不仅仅只是从0到1,而是在从0到1的基础上再实现1到100的效率提升。

传统工业时代的价值创造着重于制造生产,而数字经济时代的价值创造则在于扩大规模生产。要实现这个转变,产业数字化需要建立在庞大、海量的数据基础上,并让数据基础和产业数字化发生真正的赋能效应,继而彻底让数据释放价值、最终驱动产业数字化进程、达成最终的规模价值。

借助产业数字化实现新的价值创造目标,目前已经成为金融、教育、医疗、工业、零售等行业的风景线。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新兴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更是使得众多产业做到数字化升级的同时还实现了提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的超预期目标,这可谓是产业数字化建设的最有力证据。

企业、机构通过数字化方式实现效率提升、实现新的价值创造,实现产业分工协作新格局,以及孕育新的商业生态并加速新旧动能的转换结果,正是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新价值体现。因此,可以说企业、机构基于数据驱动信息的创造过程,不仅是一种新的革新尝试,还是一种对数据信息时代的全新拥抱方式。

但是,产业数字化过程是否一帆风顺呢?

3、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制约和困境

数字经济建设工作是有着严格流程、循序渐进的目标过程。

首先,数字化转型是一套复杂的工作体系,需要从技术、设备、思维方法、经营模式、资金储备等方面构建一个新的数字化环境。

其次,一些企业、机构受限于眼界、战略思维等方面因素的限制,主观上是否具有数字化转型的意愿将制约其能否快速转型数字化。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日前发布的《携手跨越重塑增长——中国产业数字化报告2020》中指出,目前制约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自身数字转型能力不够导致“不会转”;

02、数字化改造成本偏高、而自身资金储备不足造成“不能转”;

03、企业数字化人才储备不足致使“不敢转”;

04、企业决策层数字化转型战略不清导致“不善转”;

05、企业多层组织模式不灵引致“不愿转”。

在这种情况下,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平台也因此应运而生。

4、蚂蚁链:用技术助力产业转型

面对不可避免的产业数字化趋势,以及众多企业、机构存在的“不敢转、不会转、不愿转、不善转、不能转”的难题,一些科技公司和计算平台推出的基于数据驱动、助力数字转型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无疑成了这种新形势下的最佳选择。

蚂蚁集团旗下的蚂蚁链的隐私计算是集成了隐私计算和区块链数字身份及授权体系,搭建的三套适用于多应用场景的硬核隐私机密平台——摩斯多方安全计算平台、蚂蚁链数据隐私服务平台和数据流转安全管控平台,通过一体化的多方协作共识、数据可信、隐私计算能力,解决数据安全合规,隐私可控的安全问题。为金融、医疗、科研、政务等产业、企业机构提供保障数据隐私安全且易搭、易用的隐私计算平台。

其中蚂蚁链数据隐私服务平台依托蚂蚁链、分布式数字身份和多类隐私计算的能力,实现了多方数据的安全流转、融合、计算一站式服务。在通过释放大数据价值的同时,依托区块链“可信”保障数据所有方的权益,做到数据源可管控、数据使用可审计、数据计算隐私保护,从根本上解决“数据孤岛”等痛点问题。

面临大量数据的隐私计算、需求复杂的业务场景、严格的隐私合规保障问题,蚂蚁链数据隐私服务具有以下优势:

01

弹性的底层计算资源。首先是通过扩充底层资源,并支持更多硬件集群类型,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02

优化调度算法。根据任务计算消耗资源类型,大小,有效的调度计算任务在多个安全计算集群选择最优的集群进行计算,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使高优先级的计算任务被更早的安排计算;

03

计算任务流程可定制化。数据隐私服务将提供更多基础的安全计算算子,业务可以根据自己业务的情况,通过任务编排工具,将这些基础算子按照自己业务的需要组成一个计算任务流。

04

全流程合规可控。结合区块链公开、公正、可追溯的能力,实现对计算全过程的追溯。

wt_a22322010204165141_d17238.jpg

依托强大的平台技术和计算能力,蚂蚁链数据隐私服务已在过去实践了多起成功助力合作伙伴转型的案例。12月28日晚,蚂蚁链提供区块链技术支持,助力由上港集团旗下上海上港陆上运输服务有限公司及上海海勃物流软件有限公司主导、上海集行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的“基于港口无纸化EIR平台与数字化货主平台”以及数字化集卡平台的三方互联的数字化集港运力市场初步实验型落地。在这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蚂蚁链运用区块链技术,通过把货代拖车发单、运营、车队接单、拖车全程操作、结算等全流程关键数据上链,提升全程链上数字化集卡拖车履约能力,更好地保障了货主、货代、车队和司机对于运营质量的要求。通过蚂蚁链的区块链助力,最终实现了以可信技术推动价值流转,让航运物流行业更智慧、更可信、更便捷的项目目标。

除此之外,蚂蚁链还在疫情期间帮助湖北推出“鄂冷链”,使消费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对冷链食品追根溯源,最大限度知晓冷链食品的产地、运输过程、物流配送等信息,同时,蚂蚁链助力上线的“鄂冷链”还实现与湖北健康码对接,真正实现货、库、车、人全链条精准追溯,从根本上保障消费者身心健康。

在这个过程中,蚂蚁链运用自研的区块链技术,确保任何环节数据的变动都会留痕,确保了数据不会被轻易篡改的可能,实现了从技术上突破传统溯源防伪系统信息不透明、数据容易篡改、安全性差等弊端,全方面满足了消费者对配送冷链食品的全程信息知悉情况。

根据媒体报道,目前蚂蚁链的冷链追溯系统已经在多个地区上线启用,帮助更多的确在防疫工作方面实现事半功倍效率。同时,蚂蚁链还在其他领域利用区块链技术赋能企业、机构,目前已在在仓储物流、电子证照、电子票据等50多个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实现了帮助企业、机构全面转型数字化的转型。

作为本土最大的区块链生产力平台,蚂蚁链目前通过区块链技术协力不同企业、机构实现数字化转型,并赋能企业、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提升效率、实现更大经营规模的案例,目前已经成为蚂蚁链的使命之一。尤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蚂蚁链自身通过独研的区块链生产力技术,积极带动和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举动,一定程度上也和“十四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促进新技术传播和运用,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消除数字鸿沟”方阵一脉相承,是真正意义上推动产业进步、促进产业经济建设的创新行为。

以创新推动产业变革,用技术赋能价值创造,蚂蚁链迈出的这一步,或也更是未来数字经济建设的一步。

来源:aliresearch 阿里研究院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g0NDE1Mw==&mid=2652610914&idx=1&sn=08129027545ba1e9c264f4c16f40e35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大数据 数字经济 区块链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