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界传声|基层林业科研单位开展学术研究困难多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2-02

来源:广西科协

基层林业科研单位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与土地资源,一般是重大林业科技项目的协作单位,承担林业研究中最重要的基础数据采集和大田试验工作。目前,基层林业科研单位在开展学术研究中存在较多困难,严重制约了单位事业发展。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科技人员队伍薄弱,学术研究活力不足。目前,基层林业科研单位的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招录困难,不少技术人员长期借调在外,导致现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技术人员在应付各种行政任务和管理工作后,无暇再进行学术研究。此外,因流失和借调在外的人员均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且技术人员得不到有效补充,使得目前基层林业科研单位的人才队伍已出现断层和老龄化。如xx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现共有技术人员20人,其中35岁以下5人,占比25%;年龄在35~45岁之间的4人,占比20%;超过45岁的10人,占比50%。由于技术人员队伍老龄化,使得基层林业科研单位在学术研究方面容易被“条条框框”束缚,缺少敢想敢做、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学术研究活力不足。


第二,研究项目逐年减少,学术研究缺少支持。以xx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为例,2018年承担市级以上的项目9项,2019年6项, 2020年仅为5项,且2020年承担的5个项目中,有4项为中央或自治区财政林木良种补助项目,仅1项目为南宁市科技计划项目,而中央或自治区财政林木良种补助项目主要支持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收集、种子园建设、苗木培育等工作,缺乏对试验样品检测、论文及专利发表等支持,导致基层林业科研单位在学术研究上缺乏资金,开展学术研究受阻。


第三,单位制度僵化,学术研究缺乏正确引导。一是职称制度不完善。目前,基层林业科研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数量和比例受到严格限制,且技术人员一旦被岗位聘用后几乎都是“只上不下”,这使得部分技术人员在成功被岗位聘用后(特别是高级职称),失去了原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变成拿高工资、少干活、少担责的“安逸人士”,不主动进行学术研究。同时,使得后进单位的年轻技术人员可晋升的机会减少,年轻技术人员容易产生失衡心理,对工作和科研缺乏责任担当。二是专业技术人才激励实践中存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特别是在项目申报、成果申报及论文发表等方面,造成了单位出现“优才难冒头,庸才难退出”和“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导致真正做科研的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开展学术研究敷衍塞责。三是未建立以科技产出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学术研究得不到应有重视,科技人员在学术研究上缺乏信仰,容易迷茫。


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人才引进,提高科技人员科研素质。政府部门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加强人才引进,合理补充人才队伍,减少老龄化;要做好现有技术人员的保障工作,如适当增加边远津贴等,减少人才流失。要加强科技人员的培养,鼓励科技人员再深造,提高科技人员的科研素质。


第二,增加资金支持,保证林业科研顺利开展。科技部门应将科技计划项目的比重适当向基层林业科研单位倾斜,支持基层林业科研单位持续开展林业科研。林业部门要适当放宽中央或自治区财政林木良种补助项目的内容限制,允许基层林业科研单位在编制作业设计时适当增加试验样品检测、论文及专利发表等方面内容,支持基层林业科研单位在完成林木良种补助任务的同时,持续的进行林业科研。


第三,完善单位制度,引导学术研究健康发展。在职称评聘过程中改变论资排辈和一聘定终身的固有观念,尽可能发挥好职称聘用的激励作用,创造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成才成长和单位长远发展的用人制度。要对技术人员开展定期考核评价,把科研业绩和道德素养等进行量化考核,让技术人员具有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发他们对科研工作不断向上的内生动力。要引导科技人员在基层林业科研的岗位上刻苦钻研,树立目标,积极创新,锐意进取,在辛勤奉献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来源:广西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  《广西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信息摘报》第0386期

编辑:潘凌 陈美静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来源:gh_8e27a64ecae7 广西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NTkxMjk5NA==&mid=2247497179&idx=3&sn=862c88bc670268b6d6fe074129b36375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