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甲虫取食花粉有了化石证据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4-15

20210415201207_73a42e.jpg

甲虫为早期高等被子植物传粉的生态复原图。 孙捷绘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蔡晨阳带领的一支国际合作团队,不仅在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距今约9900万年)中发现了一枚极其罕见的短翅花甲化石,还在其身体表面和附近发现了高等被子植物的花粉和花粉簇,以及两枚由大量花粉组成的甲虫粪便,为白垩纪甲虫取食花粉提供了直接证据。相关成果4月12日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于《自然—植物》。

大多数被子植物依靠昆虫等动物的传粉来维持植物种群的繁衍,而甲虫常被认为是被子植物最早的传粉者。不过,“人们对被子植物的虫媒传粉模式起源知之甚少,因为有助于阐释被子植物传粉起源的化石证据极其罕见。”蔡晨阳告诉《中国科学报》。

近年来,蔡晨阳、黄迪颖系统收集和研究了大量缅甸琥珀昆虫化石,初步揭示了“白垩纪陆地革命”以来(距今1.25亿年至8000万年),被子植物逐渐替代裸子植物主宰陆地过程中昆虫与植物之间的传粉关系。他们在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枚甲虫化石,该化石被鉴定为短翅花甲科的新属新种,即新生粉花甲。

研究人员在这枚琥珀甲虫化石的身体表面(腹部、腿部等)和虫体附近发现了许多高等被子植物的花粉和花粉簇,并首次在琥珀甲虫化石中发现了两枚三维保存的、由三沟型花粉组成的长柱状粪便,与甲虫距离最近的粪化石小于2毫米。

“我们对粪化石形状、大小、组分等综合研究表明,其与现生甲虫粪便和在植物化石中发现的甲虫粪便十分相似。”蔡晨阳表示,以上一系列证据为白垩纪中期甲虫取食花粉这一生态关系的建立提供了直接可靠的证据,证明了白垩纪中期甲虫与高等真双子叶植物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直延续至今的传粉关系,揭示了白垩纪中期高等被子植物传粉甲虫的多样性,为研究现代陆地生态系统中昆虫与被子植物的协同演化关系提供了关键例证。

美国学者Stephen Carmichael评价称,蔡晨阳等人首次证明了化石记录中的昆虫传粉行为出现得远比之前认识的早。

来源:中科院之声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IyNDI1Mw==&mid=2651791614&idx=1&sn=4cf1506b15bfa47242ba16f8d077edcb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甲虫 国际 传粉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