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信息不能像“断线风筝” ——人大代表呼吁: 加强对商业人脸识别监管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1-20

来源:上海科协

编辑:耿挺



  去年10月,浙江一群小学生用打印的父母快照轻松“破解”丰巢智能快递柜的“刷脸取件”系统;



  去年12月,美国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宣称使用3D面具突破了支付宝、微信的人脸识别系统,还骗过了国内某火车站的闸机,成功刷脸进站;



  更有甚者,去年5月,美国旧金山成为全球首个推出人脸识别禁令的城市……



究竟是效率第一

还是安全优先,

人脸识别在全球范围内

引发了不同的声音。


  “遍地开花的人脸识别应用,使得个人信息被采集之后,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秦钠代表提出了加强对商业组织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监管的建议。


人脸识别的利与弊



  近年来,识别技术从密码识别、芯片识别,到包括指纹、语音、人脸等生物识别,发展速度可谓日新月异。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进步,人脸识别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并迅速走进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除了公共道路摄像头之外,上海的不少小区都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



  毋庸置疑,人脸识别给管理带来了便捷和高效,如扫脸支付等。此外,人脸识别还覆盖了金融、公共安全监控,乃至打拐等多个社会治理领域,也造就了北大弑母案嫌犯机场被抓等经典案例。


  任何技术都有弊有利。人脸识别技术的快速应用,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和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不可小视的安全隐患和侵犯公民权利等问题。例如,人脸识别信息采集环节存在的过度采集,特别是忽视公民信息权利,所采集的人脸识别信息保管和使用环节的主体模糊、使用范围和责任不明确,以及人脸识别被破解等安全问题。


  秦钠指出,事实上,我国现阶段尚缺乏统一、有效的有关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规范,尤其是法律规范。近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加快了人脸识别、人工智能方面的立法工作。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将《数据安全法》列入“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上海也已经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安全规制列入其中。


  有关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方面的立法尚需时日。而当下的商业组织,如宾馆、酒店、超市、物业公司等采用人脸识别技术越来越多,其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和侵犯公民权利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补齐监管这块“短板”已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尽快出台指导意见和监管举措



  2019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提出了对人工智能治理的框架和行动指南,呼吁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中央网信办发布了《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个人信息和主要数据的收集、处理、使用和安全监督管理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作为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更需要出台有关商业组织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指导性意见。比如,明确人脸识别信息采集的主体资格,明确商业组织采集人脸识别信息应具备的资格条件、采集的程序步骤、采集后的使用和后续管理等。”秦钠说,有必要通过一份指导性的意见明确个人就自己的人脸识别信息所拥有的权限,以及这些权限遭受侵犯时的救济途径及办法。



  对商业组织而言,首先要督促其强化自查整改,依法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保障公众个人对人脸识别信息采集的知情和选择权,对人脸识别信息使用和保管的参与权和监督权,保护信息的安全,避免不当使用。其次要加强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行业监管,对涉及个人隐私、财产等个人重要信息的场合,启用多重认证。


  与此同时,要提升有关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方面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秦钠认为,公众目前对人脸识别技术了解尚不深入,对其隐含的风险认识尚不足,而提高公众在这方面的安全防范意识是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

来源:SHKX47 上海科协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ExMTUxNA==&mid=2653016438&idx=1&sn=e4078430c736ca53feb6fa4214cabe0f&chksm=840996c3b37e1fd533521b02f310ca6b271fd6395cf90347fa3071f7c963fc4846a110c6a482#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人工智能 人脸识别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