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会“四服务” | 搭建产学融合创新平台 服务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10-15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益成熟,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进,互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在“互联网+”模式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新趋势背景下,如何借助互联网工具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成为心理健康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中国心理学会紧紧把握互联网与心理服务融合不断深化的趋势,依托“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项目”与“服务国家社会治理品牌建设项目”两大项目,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改革,推进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和信息化创新,搭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研发了“围产期抑郁管理的移动  App”,借助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赋能传统行业新生态和新动力,将心理健康服务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积极推动心理健康产业向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延伸,打造“互联网+心理”服务新模式。

一、互联网+教育:开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新航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致力于探索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将“互联网+”背景下的地方课程教学服务支撑整体解决方案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密切结合的科研服务社会需要的重点工程项目,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学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项目以湖北省为试点,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推进心理课程信息化建设,积极搭建“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开发“互联网+”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成集文本教材、电子教材和“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为一体的“立体化、互动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地方课程数字化平台,创新探索“互联网+心理”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新模式。目前该项目在教学平台搭建、 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评价开展和课程实施保障等四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一)打造功能齐全的数字化教学平台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数字化平台以数据集成平台为依托,以优质数字内容为基础,以前台的心理健康教育社区和后台的大数据分析管理系统为服务前端,汇集了资源中心、研修培训、在线备课、课程管理、在线学习、网络测评、在线辅导、技能训练、课程资讯九大子平台功能,建成“立体化、互动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地方课程数字化平台。该平台通过整合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依托互联网技术,全力打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平台,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教育管理、家校互动交流、教师专业发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咨询等服务,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全面支撑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

(二)建设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资源体系

加快建设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体系,开发了包括文本教材、电子教材和多媒体教学平台等多样化的教学资源,配套提供了教师用书、教案课件、课堂实录和说课视频,建设了多媒体动态题库,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提供了完备的教学材料、课堂范例和测评资源。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上已经形成了教师资源近1115条,精品视频资源累计3000分钟,教师自主上传资源近3000条,浏览数近67万次,资源下载量超过10万次。同时建设了高达192课时内容的交互式电子教材和600余道的多媒体心理健康题库,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三)创新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培养中小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中小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是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为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该平台创新设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包括中小学生成长监测和心理健康教学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开展学生成长监测和心理健康教学的多元评价,在满足教育管理需求和学科课程服务等方面提供了创新示范,实现了以测促学,以测促管。目前,依托网络测试子平台和课程平台,2017-2018年度完成了273万人次、2018-2019年度完成了300万余人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学生成长测试,有效促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科学发展。

(四)探索实施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模式

为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短缺难题,该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研修培训、在线学习等子平台功能,通过建立专业的技术支撑团队、研修组织团队、资源开发团队以及客户服务团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远程教师培训、优质课评选、体验式研修活动和网络研修直播等各项活动,全面探索打造线上线下深入融合的教学实践模式。目前,共举办了81场心理健康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参与的课程专家近186余人,参与直播的教师近30000余人。2019年暑期还开展支持农村教学点教师网络研修10次。

二、互联网+医疗:迈入智慧心理预防及干预“新时代”

围产期抑郁(Perinatal depression,PD)是指从妊娠开始至产后12个月内发生的不同程度的抑郁发作,是孕产妇妊娠期及产后最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围产期抑郁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据调查发现,大约10-20%孕产妇可能会发生轻重不一的围产期抑郁。围产期抑郁不仅危害孕产妇身心健康,影响婚姻家庭和睦,还对婴儿发育以及以后的情感认知、社会交往等产生极大影响,严重者会导致孕产妇自杀或杀害新生儿倾向。因此,孕产妇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围产期抑郁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基于此,我学会在2018年承担的“服务国家社会治理品牌建设项目” 中,着力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适用于中国围产期抑郁患者的一种新的循证、科学和系统的社会心理干预方法,并构建了基于移动医疗平台(App)的中国版健康思维干预方案。这种依托互联网技术,探索实施的智慧心理预防及干预新模式,对于促进我国孕产妇心理健康、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意义。

该项目针对目前我国围产期抑郁治疗方面缺乏有效的心理预防及干预策略实际,首次引进了WHO健康思维指南(Thinking Healthy Program,THP), 将其与认知行为疗法(CBT)进行有机结合并本土化,形成了中国围产期抑郁患者健康思维干预模式,为拓宽THP和CBT在中国孕产妇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领域,也为我国围产期抑郁防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移动医疗平台(App)的中国版健康思维干预方案,创新应用了电子化的干预途径,填补了市场上专业防治围产期抑郁App空白,打破了传统的面对 面的健康教育咨询方式的时空限制,是孕产妇围产期抑郁干预策略在中国电子化、普及化的领跑者,同时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该项目在完成移动App的开发和实证研究基础上,项目组将推广该移动工具在普通人群中的应用,并将建议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将其作为规范化的预防及治疗方案推广应用,必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服务效益。目前,已完成产品开发及核心技术攻关,正处于知识产权积累和效果实证的科学研究阶段。下一步,项目组将加快市场化推广步伐,进一步探索基于循证医学研究、“互联网+”医疗产业化的妇幼心理健康领域的产学研服务模式。同时,探索家庭端口的开发与实施路径,从多维度促进孕产妇的精神心理健康。

来源 | 改革服务处供稿


互联网 心理健康 平台 互联网教育 围产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