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报道柿果实采后脱涩保脆调控新机制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1-31

来源:植物科学最前沿

2020年1月11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在线发表了题为 “High CO2/hypoxia-induced softening of persimmon fruit is modulated by DkERF8/16 and DkNAC9 complexes ”的研究论文,解析了高浓度CO2处理条件下,ERF-NAC转录因子复合体对柿果实采后脱涩软化的调控作用。

我国栽培的柿品种以涩柿为主,采后都要经过脱涩处理才可食用。高浓度CO2 (95% CO2,1% O2,4% N2)处理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脱涩技术,可通过ERF和WRKY转录因子协同调控果实乙醛代谢,促使可溶性单宁转换为不溶性单宁(Zhu等,2018JXB;2019PP)。但脱涩后果实快速软化,丧失贮藏性,是其采后损耗的主要原因。高浓度CO2+1-MCP混合处理可诱导脱涩并减缓硬度下降,这一策略既具较好的应用前景(已在部分产区进行了应用)、也为相关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00131040653_d6524f.jpg

课题组在前期研究过程中,首先鉴定了柿果实脱涩后软化相关的8个细胞壁降解相关基因,并发现了DkERFs转录因子参与了半纤维素代谢相关基因调控(Wang等,2017PBJ)。本研究中,课题组通过多处理间的转录组比较分析,获得了227个可能参与柿果实采后软化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17个转录因子。通过烟草双荧光素酶、EMSA等,发现DkNAC9能够转录激活DkEGase1启动子活性。进一步分析表明,DkNAC9和前面报道过的DkERF8/16对DkEGase1启动子存在一个协同增效现象,且DkNAC9与DkERF8/16之间存在蛋白互作。结合前期研究(Wang等,2017PBJ),ERF和NAC转录因子协同参与了柿果实脱涩后软化过程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

20200131040653_da6ffa.jpg

该研究主要由吴薇(浙江大学在读博士生)和王苗苗(浙江大学博士、现任职于河南农业大学、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共同完成,论文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殷学仁教授,参与研究的还有浙江大学陈昆松教授、祝庆刚博士、刘晓芬博士、宫慧(硕士生)、黄静雯(硕士生),河南科技大学郭大龙教授、保山学院孙宁静教授。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基金资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资金等的资助。

来源:frontiersin 植物科学最前沿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OTY2NDYyNQ==&mid=2247494028&idx=1&sn=4a9f51b092ed6211070d9885aa08f44c&chksm=e8bd9b92dfca1284e823eb717f44b9aa5371445631e369fee6f4321f6ac14b46df7622a2d36e&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植物 调控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