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队在湖南耒阳发现14座东汉至唐代墓葬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2-07-08

记者7月7日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耒阳禁山考古队获悉,该队自今年3月启动耒阳禁山墓群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截至目前已在墓群发现14座东汉至唐代墓葬,已发掘了其中的8座古墓葬,包括6座东汉墓、1座东晋墓和1座唐墓,出土陶器、瓷器、铜器、饰品以及铁器等文物标本130余件。出土的陶器有罐、盆、鐎壶、耳杯以及灶、仓、井、屋、鸡埘、牲畜圈等模型明器;瓷器有盏;铜器有镜、五铢钱;铁器有还首刀;饰品有耳珰等。

从整体上看,此次发掘中东汉墓普遍比其他时期墓葬规模要大。东汉墓的墓砖大而厚,长度达到40厘米,宽18至20厘米,厚7至8厘米。晋至六朝墓的墓砖较小,长度30多厘米,宽17至18厘米,厚度缩小到5至6厘米。

此外,东汉墓中有陶器、青铜器、铁器、饰品等作为随葬品,而出土“永和九年”纪年砖的东晋墓葬中仅发现两件瓷灯盏。这些随葬品数量的差异反映出东汉盛行厚葬,而晋代以后提倡薄葬。

在耒阳禁山古墓群中,古人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这种美好向往。当考古人员打开墓室,陶制的房屋、灶台、粮仓、牲口圈、食槽,以及猪、羊、狗等动物模型,惟妙惟肖地呈现在眼前,仿佛是一个微缩版的“人世间”。“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他们照着现实生活的样子,在地底下营建一个虚拟的环境,希望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够过上美好富足的生活。”耒阳禁山考古队领队陈斌说。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一段令人动容的亲情故事,也呈现在考古人员面前。在考古工地的西侧,标记为3、9、10号的三座墓形成了“两大一小”墓葬组合,它们朝向一致、风格相似,似乎具有某种特殊的关系。“紧挨着的两座大墓可能为夫妻墓,下方的一座小墓应为小孩墓。”陈斌推测,这家小孩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早殇,被父母埋在家族墓地内,父母去世又相约葬在了同一个地方。

在这三座组合墓葬的附近,有一道明显的深沟痕迹,且埋入了青砖作为标志物。考古专家推测,它应是具有地理分界功能的围沟——这样的分界方式,至今仍在广大农村地区使用。围沟的出现,说明东汉时期当地宗族意识很强。而考古人员最新发现的墓顶铺沙、封门处火烧痕迹,似乎也在暗示着某种鲜为人知的古代丧葬习惯,仍有待专家下一步的深入研究。

陈斌介绍,从墓葬的规模、墓砖火候以及整体形制来看,禁山古墓群与中原地区同时期的墓葬十分相近,足以说明当时桂阳郡与中原发达地区联系紧密。猪、狗、羊、粮仓等随葬品的出土,说明当时耒阳的畜牧业、农业发展较好,已经出现了“仓廪实”的局面。而古墓中出土的鼎、盆、镜、铰壶等铜器,以及铁刀、五铢钱等,也为研究耒阳古代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陈斌表示,目前考古队发现的14座古墓均为平民墓,以东汉时期的墓葬为主,墓葬形制比较单一,仅一座中字型墓为多室墓,其余均为单室墓。此次考古发掘对进一步研究桂阳郡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M3、M9、M10发掘航拍照。陈斌 摄

M2发掘工作照。陈斌 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内容来源:科学网

来源:科学网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311.sht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考古 墓葬 耒阳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