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热带气旋分会成功举办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07-22

2011年11月3-4日,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中国气象学会台风委员会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承办的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热带气旋分会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本次会议会场组织有序,参会人员各抒己见,为积极交流国内热带气旋研究和业务技术开发的最新成果和进展提供了珍贵的平台,受到广大参会人员的充分肯定和赞赏。此次热带气旋分会呈现如下特点。 1.来稿内容丰富,质量优秀 热带气旋分会场共收到投稿80余篇,涉及台风观测研究、台风强度和结构变化机理研究、台风强风暴雨、台风气候、台风路径突变分析及预报和台风灾害研究等众多前沿研究方向,作者广泛分布在气象业务一线单位、专业研究系统以及大专院校,体现了在众多科研人员的努力下目前国内热带气旋科研和业务开发工作的蒸蒸日上,以及优秀成果的层出不穷。尤其不少基层业务单位科研人员立足于本地台风预报业务和防灾减灾特征,业务和科研相结合,展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广泛而高质量的会议来稿也证明年会是凝聚广大气象工作者充分交流探讨的理想平台。 2.科学严谨的会议统筹组织 在中国气象学会的指导下,遵循会议组织的相关要求,台风委员会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凭借以往丰富的会议组织经验,有条不紊地进行会议组织协调工作。 7月中旬,由台风委员会主任委员雷小途研究员召集相关人员就此次会议的组织工作召开了专门的准备会议,对相关事宜做了悉心部署。8月初,由台风委员会牵头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会议来稿进行严格的评审,本着优中选优,全面展现多领域研究进展的原则,最终确定了19篇口头报告和31篇张贴报告,通过于10月上旬确定最终的会议日程,上报中国气象学会。通过总结过往会议经验,此次热带气旋分会场将每个口头报告的时间延长为15分钟,并提供5分钟的提问讨论时间,给予与会人员充裕的交流讨论时间,达到了“充分展示,深入交流,热烈讨论”的目的。 3.创新性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交流 此次热带气旋分会场报告展示交流了较多近年来热带气旋相关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为与会者提供了一次热带气旋学术交流的饕餮盛宴。从众多优秀报告成果中挑选部分研究成果简述如下。 热带气旋活动对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影响。研究利用AIRS卫星资料和高分辨率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对台风活动期间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各要素的分布进行分析,发现从200 hPa至50 hPa在台风眼墙区域臭氧混合比都较周围偏低,而水汽混合比较周围偏高,表明有强的对流层下层空气向上传输,这种传输甚至穿过对流层顶进入到了平流层,呈现明显的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再根据Wei诊断模式,计算了台风季节西北太平洋关键区平流层-对流层空气质量交换,结果表明,反映台风活动强弱的PDI指数(台风能量耗散指数)极值区与平流层-对流层交换大值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即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偏强时,该地区平流层-对流层交换加强, 且主要反映在对流层向平流层的输送上,同时发现台风影响期间,强盛的对流云团可以伸展到对流层顶地区,这种过射对流云团可以直接将对流层空气(包括其它微量元素)注射到平流层;另一方面,强盛的对流云团将大量的对流层空气输送到上对流层及对流层顶附近,继而通过大尺度缓慢上升运动进入到平流层。强台风期间不仅对流传输过程更为显著,而且由于台风眼下沉运动区域减少,因此更有利于对流向平流层的输送(占瑞芬和王玉清,2011)。 气候变化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利用相对高分辨率的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模拟北大西洋秋季登陆台风活动发现,当温室气体量加倍后,登陆台风的强度略微降低,主要是由于环境变暖和飓风中心附近中等强度的动力变冷过程相互竞争的结果;此外,飓风的路径也更偏北(Perrie等,2011)。Chen等(2011)分析1951-2009年的233个登陆中国大陆的台风,发现从1975-2009台风登陆后年平均的维持时间明显增加,但是登陆的年平率却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登陆后维持时间的增加的特征与登陆台风降雨的增加以及大尺度引导流的变化趋势一致。垂直风切变的减小可能利于登陆后台风的长时间维持。 台风影响下边界层特征观测。利用台风“黑格比”(0814)登陆前后近海层风廓线与湍流风速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近海层大气的湍流动量交换参数,结果表明:梯度风方法得出的动量通量与拖曳系数,与超声直接测量的结果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从而证实了梯度风方法在强风条件下的可行性。梯度风数据显示,当海面上方10 m处风速U10≤24 m/s时,摩擦速度(U*)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当U10超过24 m/s时,U*呈饱和趋势。海面粗糙度长度(Z0)、拖曳系数(Cd)在低风速(U10≤ 6 m/s)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在U10处于6~24 m/s之间时,Z0、Cd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当U10>24m/s时,Z0、Cd达到极值后开始减弱。Z0、Cd极值出现在10 m风速24~28 m/s之间。近海与远海的差异,体现在Z0、Cd达到极值或U*达到饱和时,所对应的U10差异(赵忠阔等,2011)。 闪电活动与台风强度的关系。利用全球闪电定位网资料和联合台风预警中心台风最佳路径资料分析了2005-2009年西北太平洋地区69个台风个例600km和800km范围内6小时,12小时以及24小时闪电数与台风中心最大风速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弱台风的相关系数总体上要高于强台风相关系数。24小时闪电与台风强度的相关系数要高于12小时与6小时闪电与台风强度的相关系数。强台风800km闪电与最大风速相关系数要高于600km闪电与最大风速相关系数,而弱台风相差不大。弱台风最大闪电峰值超前风速最大峰值比例在47-59%,平均超前33-47小时;而强台风的超前比例在60-68%之间,平均超前25-49小时。台风登陆会造成闪电峰值滞后于最大风速峰值(潘伦湘和郄秀书,2011)。 冷空气对台风降水的影响。通过分析“泰利”台风(0513)登陆后降水特征发现降水增幅发生和低层冷空气入侵有关。进一步数值试验表明:减弱和加强冷空气试验均导致了降水增幅的发生,但是不同强度冷空气可以导致整个雨带范围的明显改变,并使降水增幅强度差异较大,可相差一倍以上;适度的冷空气入侵会使降水增幅强度达到最大。不同强度冷空气影响下,低层锋区及辐合线的位置和移动速度不同。冷空气越强,锋区南下速度越快(董美莹等,2011)。 会后,分会主席召集台风委员会与会委员对报告进行了科学严谨的评审,评选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董美莹所作的《冷空气强度影响“泰利”(0513)降水增幅的数值研究》为年会优秀口头报告,福建省气象台林青的《台风莫拉克中尺度波动特征分析》为年会优秀张贴报告。 此次年会的热带气旋分会场,会期虽短,但激烈的讨论和学术思想的碰撞至始至终贯穿整个会场,借助气象学会年会这个优良的学术交流平台热带气旋相关研究成果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标志着国内热带气旋研究的欣欣向荣,也预示着未来相关研究的美好前景。此外,此次会议的大部分与会者为青年学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国内青年学者已成为热带气旋相关研究的主力军,为创新性成果的产出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中国气象学会台风委员会供稿)

来源:中国气象学会

原文链接:http://www.cms1924.org/28wyh/WebPage/WebPageDetail_13_2_69.aspx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平流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