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我们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3-03

来源:深圳市心理学会官方公众号

农历新年,是游子归家、团圆欢聚的好时候,而今庚子鼠年的开篇却因不速之客—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布上了阴霾。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正式将此病毒命名为COVID-19COVID-19对人具有高传染性和可致死性。由于时值春运,随着人员流动的高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迅速传播。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易在人与人之间快速传染的特点,为了切断传染源,阻止疫情的蔓延,2020123日,武汉市封城,全国各地也纷纷采取封闭式管理,呼吁民众减少外出,宅在家中,为疫情防控做贡献。

宅在家中,的确在遏制疫情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较长时间封闭在家,很易于引发焦虑(Anxiety)和抑郁(Depression)等负面情绪。首先,我们分析负面情绪的起因。 

一、引发负面情绪的因素

(一)对疫情的过度恐惧

面对突如其来的未知传染性疾病,人们往往对其传染性和致死率产生非理性的过高估计,从而给自己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产生过度恐惧,甚至诱发社会群体性恐慌。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与2003年爆发的SARS疫情都具有可传染性、可致死性和难预测性几个显著特点。在SARS流行期间,就出现过盲目抢购,过度储备药物,疑似患者因恐惧不去医院。这些恐慌现象在此次疫情中几乎一一重现。比如,2020131日晚近11点,微博传出“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21日早10点左右双黄连口服液就已几乎断货,甚至还带动‘双黄莲’蓉月饼快速清仓。而双黄连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抑制作用,仅仅是一个既无发表论文也无同行评议的前期研究而已。


(图源:微博)


(二)真假未知的超量讯息

与疫情有关的超大量真假信息也是诱发负面情绪的因素之一。例如,在理应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克艰时期,出现‘全国口罩零售全线涨价’、‘武汉红十字会物资分配不均’、‘湖北返乡人员谎称来自上海’和‘未戴口罩者进商场遭拒后踹人’等诸多的负面信息,的确易于令人愤怒、恐慌和寝食难安。‘微博,随时随地发现生气的事’诸如此类的熟悉表达也真实反映了许多人的负面情绪。所以,真假难辨的大量讯息也成为诱发愤怒、恐惧、焦虑和抑郁等应激反应的应激源(Stressor)。


(三)单调的居家生活

长期“呆”在环境封闭的家中,如果无所事事,就会感到无聊乏味,加之缺乏运动,易于导致人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处于低落状态。

 

二、如何调整‘宅在家中’引发的负面情绪

针对疫情时期‘宅在家里’产生焦虑和抑郁负面情绪的诱因,我们针对性逐一支招。

(一)科学准确认识疫情

杏仁核是参与情绪调节(尤其是恐惧反应)的重要脑区之一,在焦虑症患者中表现出过度的活跃。最近研究表明,当认知参与到恐惧反应中时,杏仁核脑区的活动就会被前额叶皮层所抑制,从而极大的减弱恐惧反应。所以,科学准确地认识此次疫情,能减轻对疫情的盲目过度恐惧。首先,尽管新冠肺炎的感染人数多,但目前统计的新冠肺炎的致死率是3.06%,远低于SARS7%),H7N938%,中国)、MERS34.8%,全球)和H5N152.8%,全球)的致死率;其次,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已被查明,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此外,相关负责部门能第一时间公布绝大部分感染者的特定传染源。所以,人们只要正确的防护,比如,外出时佩戴口罩,勤洗手,减少外出,就能切断疫情的传播途径,防止被传染。准确地认识疫情,则能避免极度恐惧、无助、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


(二)理性对待疫情信息

面对疫情的超量信息,无论是好或坏,真或假,应当冷静独立的思考,可以保持自己的观点,不随波逐流,人云我云,但千万不要让疫情信息过度左右自己的情绪。更何况有些消息的真假难辨,否则,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利用‘宅在家中’难得的空闲时间,看看书、刷刷剧和练练字,开发个人业余爱好,把疫情这个不速之客对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充实地‘宅在家里’

居家做运动:大量的研究已证明运动不仅能加强体质,而且能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具体来说,运动可以引起内啡肽水平的提高、线粒体合成增多和功能增强、mTOR信号通路活动增增强、神经递质释放的增加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HPA轴)活动加强等,从而降低焦虑和抑郁情绪水平。所以,居家坚持做运动是改善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方法之一。疫情时期‘宅在家里’,根据身体状态,坚持每天慢走或慢跑40分钟左右。即便没有健身器械,也有很多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年轻人可以做做瑜伽;中老年人可以在家中的客厅继续坚持跳跳“广场舞”,打打太极等。

居家听音乐:听音乐也是一个舒缓负面情绪的好方法。在我们的主观感受中,美妙悠扬的音乐,总会令人心情愉悦,并且有科学依据。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是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系统,是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组成。研究表明,抑郁症和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会处于失衡的状态,表现为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减弱,经音乐疗法(Music Therapy)治疗后,患者的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副交感活动增强,更接近情绪健康的状态。所以宅在家的日子里,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静心聆听,以保持愉悦心情。

(图源:百度图片)


当然,除了做运动和听音乐之外,还有很多其它活动,比如练字,画画和编织等等都可以使你宅在家中,依然有事可做,有乐可寻,防止负面情绪的产生。

 

参考资料

毕导,《简单算算,你宅在家里究竟能为抗击肺炎疫情做出多大贡献?》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5508117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

全国地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实时动态, http://health.people.com.cn/GB/26466/431463/431576/index.html

王敏由突发疫情引发心理危机的思考[J]. 江苏卫生保健, 2004, 6(2):46-47.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2017

Q Li, XH Guan, P Wu, et al. 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Wuhan, China, of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20.

Kathleen Mikkelsena, Lily Stojanovskaa, Momir Polenakovicb, Marijan Bosevskic, Vasso Apostolopoulos.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J]. Maturitas, 2017;106:48-56.

Trevor McPherson, orita Berger, Sankaraleengam Alagapan, Flavio Fröhlich. Active and Passive Rhythmic Music Therapy Interventions Differentially Modulate Sympathetic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ctivity[J].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2019;56(3):240–264.

Eva Loos, Nathalie Schicktanz, Matthias Fastenrath, David Coynel. Reducing Amygdala Activity and Phobic Fear through Cognitive Top–Down Regulation[J].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020.

Su S , Gu M , Liu D , et al. Epidemiology, Evolution, and Pathogenesis of H7N9 Influenza Viruses in Five Epidemic Waves since 2013 in China[J]. Trends in Microbiology, 2017, 25(9):713.

Yasuha, Arai, Madiha, et al. Genetic compatibility of reassortants between avian H5N1 and H9N2 influenza viruses with higher pathogenicity in mammals[J]. Journal of Virology, 2018.

Yudong Yin, Richard G. Wunderink. MERS, SARS and other coronaviruses as causes of pneumonia[J]. 2018 ,23(2):130-137.

Yang Yang, Qingbin Lu, Mingjin Liu, et al.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in China[J]. 2020.02.10,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0.20021675v1

 

作者介绍:

张欢 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曹晓华教授课题组,硕士研究生,中国生理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异常情绪及相关疾病的神经机制研究。

 

曹晓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习记忆与可塑性’研究室负责人。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中国生理学会应激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学习记忆基础与临床分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应激神经生物学分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专委会委员、《教育生物学》编委。2000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分别在复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士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认知和情绪神经环路和分子机制,及其障碍(包括阿尔茨海默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等)病理机制的研究。曹晓华博士先后主持国家973 863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uron(封面文章)、Cell ResearchPNASCerebral CortexCurrent BiologyCrit Care MedJournal of Neuroscience, Neuropharmacology等国际期刊。


来源:A_495480599 深圳市心理学会官方公众号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3NTUzMzExMQ==&mid=2247483712&idx=1&sn=b8c51fd9547ab51c4219de3817e106c5&chksm=fd20f818ca57710e998fc4f0228802c01f50772e989329ae0bc759b06dc3334d2a8e51a40db2&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广东省 深圳市心理学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