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组织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原名中国生物化学会,于1962年经中国科协同意筹备,主要发起人为王应睐等,因故搁置成立。1979年5月,于第三次全国生物化学会议上宣布成立,首届理事长为王应睐,邹承鲁、张龙翔、梁植权、曹天钦为副理事长,曹天钦为秘书长。1993年10月经中国科协批准更名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会会址设在上海市,历届理事长为:王应睐、林其谁、张龙翔、邹承鲁、许根俊、王志新、李林,目前为第十一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华医学会

    1915 年2 月5 日,中华医学会由颜福庆、伍连德、刁信德、俞凤宾等在上海发起成立,选举产生6 人临时委员会,由颜福庆任会长,伍连德任书记,刁信德任会计,俞凤宾任庶务;同年4 月10 日,颜福庆发布《中国医学会宣言书》和《中华医学会例言及附言》;同年7 月3 日,学会获当时教育部批准立案。11 月出版第一期《中华医学杂志》(中、英文版)。当年共有会员232 个。1932 年,合并中国博医会。1949 年上海解放时,有会员4000 余人,全国性专科分会13 个,先后出版定期刊物6 种,曾出版《中国医界指南》及各种医学书籍60 余种。1950 年,中华医学会会址迁到北京。1951 年1 月,加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联合会,3 月,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核准登记。学会会址设在北京,历届会长为:颜福庆、伍连德、俞凤宾、刁信德、牛惠霖、刘瑞恒、林可胜、牛惠生、林宗扬、朱恒璧、金宝善、沈可非、朱章庚、姚克方、傅连暲、贺彪、钱信忠、白希清、吴阶平、陈敏章、张文康、钟南山、陈竺、马晓伟,目前为第二十五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

    1996年,由雷天觉、丁衡高等23位院士、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75人发起建议成立。2004年5月25日,民政部批复,同意筹备成立。2005年4月5日,正式成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并召开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2016年2月,加入中国科协。学会会址设在北京,第一、二届理事长为顾秉林,目前为第三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国抗癌协会

    中国抗癌协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肿瘤学科的国家一级学会。协会成立于1984年,秘书处设在天津,现有个人会员28万余人,在31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地方抗癌协会,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86个分支机构,105个团体会员单位。   自成立以来,协会积极开展肿瘤学科的临床与基础性研究,举办国内外肿瘤学术会议,创办多种形式的肿瘤学习培训班,积极推广新成果、新技术。自2000年举办中国肿瘤学大会(CCO),以综合、交叉、高端、前沿为特色,成为我国最高层次的肿瘤领域学术会议。每年组织编写发布《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肿瘤诊疗规范指南、多学科学术专著,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帮扶,组织实施“大手拉小手”全国继教培训,带动各地区学术水平的普遍提升,推动我国肿瘤诊治水平均衡发展。建设“中国抗癌协会系列期刊”,32种系列期刊中,24种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3种英文期刊被SCI收录,打造世界影响力肿瘤期刊矩阵。 中国抗癌协会不断扩大国际交流,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学术地位。1997年成为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正式会员单位,2009年在天津 建立国际抗癌联盟中国联络处,并于2010年在我国首次承办由国际抗癌联盟(UICC)主办的世界抗癌大会。协会是亚太抗癌联盟(APFOCC)常务理事单位,2013年在天津承办第22届亚太抗癌大会。协会与美国、欧洲、亚太地区等国际肿瘤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秉承“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持续开展一带一路国家间的肿瘤医学领域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与国际抗癌联盟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项目,推荐优秀专家到国际组织任职,培养中青年国际化领军人才,显著提升我国肿瘤行业国际影响力。 每年组织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激励肿瘤领域的青年科技人才锐意创新,勇攀高峰。推动科普品牌建设,助力全民科学抗癌。自1995年发起创建“全国抗癌防治宣传周”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26届,成为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肿瘤科普品牌活动。在中国科协指导下,组建多学科的科学传播专家团队,每年组织CCO万人科普大会和全国肿瘤青年医师科普能力大赛,启动中国肿瘤防治健康科普工程,组织出版《癌症知多少》品牌科普丛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每年出版《逢生》患者故事、“抗癌情报局”、“肿瘤科普训练营”等品牌科普作品,助力公众建立科学抗癌理念,推动预防为主的癌症防控策略。 每年组织贫困地区癌症救助活动,帮扶基层提高肿瘤防治水平。加强党组织建设,打造中国抗癌协会党建特色活动品牌,以党建促会建,为协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2012-2017年,连续两次入选中国科协能力提升专项,2018-2020成功入选中国科协“世界一流学会建设项目”。

    未关注
  • 中国科协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成立于1958年9月,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科教工作领导小组、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由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地方科学技术协会及基层组织组成;地方科学技术协会由同级学会和下一级科学技术协会及基层组织组成。 据201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显示,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210个;地方科协总计3141个,其中省级科协32个,副省级、省会城市科协32个,地市级科协381个,县级科协2696个;乡镇科协(科普协会)3.1万多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9.4万多个、企业科协1.3万多个、街道科协近8400多个、高校科协550个。 [1] 2019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十九届中央第四轮巡视将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织开展常规巡视

    未关注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于1980年,属国家一级学会,被民政部评级为4A,是国内唯一集科研、教学、临床、研发于一身的专业学会。目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拥有31个分支机构(专业委员会),17个工作委员会。学会18000余名会员中汇聚了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老中青专业人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临床医学专家、研制和生产医疗仪器的专家和企业家等杰出人士。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于1986年加入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forMedicalandBiologicalEngineering,IFMBE)。2012年5月,学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世界医学物理和生物医学工程第12次大会(WC2012)。生物医学工程运用工程科学和技术推动生物和医学科学的进步,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学会成立30余年来,在学科建设和促进产、学、研、医相结合等方面,全力引领国内生物医学工程的进步。通过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编辑出版专业书刊,开展科普活动,传播科学精神和思想;组织会员和科技工作者为科技发展建言献策,参与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卫计委、国家药监局、自然基金委、工程院等部委的调研、立项、评估等工作,承接政府职能的转移,促进科技发展。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有《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ChineseJournalofBiomedicalEngineering》、《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其中《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长期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JCR),CJCR影响因子一直居本领域排名前列。未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将围绕“强能力、增内涵、建机制”三主旨,树立品牌,构建专业智库,健全创新机制,加强文化建设,引领学科发展方向,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建设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社团。

    未关注
  •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由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生物工程进展》编辑部(现名称为《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编辑部)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筹备委员会”。1993年6月7日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选举谈家桢为第一届理事长。2000年10月,加入中国科协。2005年起,正式挂靠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学会会址设在北京,历届理事长为:谈家桢、莽克强、陈竺、杨胜利、欧阳平凯、高福,目前为第六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

    前身是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1996年经中国科协批准,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化学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康复医学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等七个学会派出代表成立了“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后增加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口腔医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国化工学会、中国生物制造学会、香港生物材料界和部分企业界代表。为适应中国生物材料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师昌绪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申请成立“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经中国科协、民政部批准,2012年4月6日,“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首届理事长为张兴栋,理事会主要有曹谊林、崔福斋、付小兵、王迎军、奚廷斐等106位成员,常务理事35人。从1996年成立委员会开始,业务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协。学会会址设在四川省成都市,历届理事长为:张兴栋、王迎军,学会目前为第二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国核学会

    未关注
  • 中国古生物学会

    1927年我国留德古生物学者孙云铸、杨钟健在德磋商成立中国古生物学会,起草章程12条,并函询国内外同行意见。1929年8月31日,我国第一代古生物学家10人在北平中信堂召开创立大会,孙云铸任会长,丁文江、葛利普、杨钟健、计荣森、李四光、赵亚曾、王恭睦、俞建章、乐森珣为首届理事会理事。学会成立后,因经费困难而陷于停顿状态。1947年12月25日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召开中国古生物学会复活大会。新中国成立后,学会于1951年3月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核准登记。1956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学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原业务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院,1959年8月加入中国科协,1979年7月加入国际中国古生物学会

    未关注
  • 中国化学会

    中国化学会的宗旨:团结组织全国化学工作者,促进化学学科和技术的普及、推广、繁荣和发展,提高社会成员的科学素养,促进人才的成长,发挥化学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新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为力争使我国化学科学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而不懈努力。 目前,中国化学会个人会员8万余人,单位会员160余家,下设39个学科/专业委员会、8个工作委员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和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中国化学会共主办25种学术期刊,其中SCI收录期刊14种。近年来,每年组织召开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30余项。每两年一届的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参会规模达到1万3千余人,是国内化学及相关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学术盛会,是中国化学会最重要的学术交流品牌。学会先后设立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等30余项奖励,表彰化学学科领域的杰出人才,鼓励化学领域的科技创新。中国化学会主办的“中国化学奥林匹克”每年参加中学生已达17万人次,从中选拔优秀中学生代表我国组队参加国际奥赛,为祖国争得荣誉。 中国化学会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亚洲化学学会联合会(FACS)等7个国际组织的成员。中国化学会和国外许多化学学会及与化学有关的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未关注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

    2004年,时任解放军总医院院长、后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原副部长的秦银河教授提出了要在中国创立研究型医院的概念并在解放军总医院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2013年4月21日,学会在北京召开了成立大会,并通过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章程(草案)》,选举产生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王发强当选首届会长,刘希华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业务主管单位为民政部,2015年7月加入中国科协。学会会址设在北京,目前为第一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中国的病理生理学科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1961年9月在上海市召开了中国第一届病理生理学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中国生理科学会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筹备委员会。1980年,改称中国生理科学会病理生理学会。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1985年5月23日中国科协正式批准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成为全国性一级学会,同时加入中国科协。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全国代表大会每5年举行一次,第一届到第三届主任委员为刘永教授(1961年当选),第四届理事长为苏静怡教授(1985年当选),第五届理事长为伍贻经教授(1990年当选),第六届理事长为薛全福教授(1995年当选),第七届及第八届理事长为韩启德院士(2000年当选),第九届理事长为吴立玲教授(2010年当选),第十届理事长是张幼怡教授(2015年当选)。学会会址设在北京,目前为第十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国解剖学会

    据1920年《博医会报》第34(4)期解剖学者增刊记载:1920年2月21—28日,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博医学会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大会之际,“中国解剖学会及人类学会”于2月26日在北平协和医学院(PUMC)解剖室正式成立,当时有正式会员49人,名誉会员1人。会议推选E.V.Cowdry教授(当时任协和医学院解剖教研室主任)为理事长。理事会由12人组成(其中6人为中国人),并制定会章13条。(1997年4月23日中国解剖学会第10届4次常务理事会会议决定将此届理事会称为“首届”理事会。)后因时局动荡,学会处于瘫痪状态。1947年6月25日,中国科学社在上海组成中国解剖学会筹委会并召开第一次会议,酝酿成立中国解剖学会。1947年8月31日—9月1日,“中国解剖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年会”在上海举行,会上选出第一届理事会,卢于道任理事长,王友琪任秘书长,会议通过了会章。1951年中国解剖学会由上海迁到北京。1952年9月21—23日,在北京召开中国解剖学会第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推选马文昭为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张查理为秘书。1966—1977年学会活动停止,1978年恢复学会活动。学会会址设在北京,历届理事长为:V.Cowdry(原籍加拿大)、卢于道、马文昭、臧玉洤、张鋆、吴汝康、薛社普、徐群渊、蔡文琴、李云庆、张绍祥,目前为第十五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国生理学会

    1926年2月由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林可胜发起创建,同年9月举行第一届年会。1927年1月创办《中国生理学杂志》。1937年7月因抗日战争爆发,学会的全国性学术活动被迫停止。后迁至成都的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蔡翘组建中国生理学会成都分会,并出版《中国生理学会成都分会简报》。在北京,张锡钧代理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继续出版《中国生理学杂志》,直至1941年停刊。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生理学杂志》于1948年复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会于1950年在北京举行会议,选举新的理事会。1951年5月,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核准登记。1953年理事会决定将学会扩大成为中国生理科学会,会员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和实验生物学等学科的科学工作者。同年,《中国生理学杂志》改名为《生理学报》。1956年举行第十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正式更名中国生理科学会。1966—1976年学会活动停止。1977年,理事会筹备恢复学会。1978年,在青岛召开了第十五届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1980年6月,由冯德培和王志均代表学会与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代表Kovach和Thurau在上海签署了备忘录,明确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所属中国名下有两个团体会员,即位于北京的中国生理学会和位于台北的生理学会。此后,中国生理学会正式成为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TheInternationalUnionofPhysiologicalSciences,IUPS)的团体会员。1985年,中国生理科学会复名中国生理学会。1990年,中国生理学会正式加入亚大地区生理科学联合会(TheFederationoftheAsioanandOceanianPhysiologicalSocieties,FAOPS),学会会址设在北京,历届理事长为:林可胜、朱恒璧、吴宪、沈寯淇、赵承嘏、赵以炳、刘思聪、蔡翘、冯德培、王志钧、陈孟勤、杨雄里、姚泰、范明、王晓民,目前为第二十四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一、学会简介 中华预防医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直属和联系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学会1998年加入世界公共卫生联盟,是该联盟执委会执委(2000-2019)。 学会成立于1987年,先后于1987年、1992年、1999年、2005年、2014年和2019年共计召开6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原卫生部原副部长何界生任第一、二届会长,曾毅院士任第三届会长,原卫生部原副部长王陇德院士任第四、五届会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现任第六届会长。 目前,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了预防医学会,市级和县级预防医学会也相继成立,在全国已基本形成完整的预防医学会体系。学会总部设在北京,已有单位会员54个,会员超过11万名。学会下设78个分支机构,基本涵盖了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分支学科。学会所属系列报刊72种,其中学术期刊70种,健康科普类报纸和期刊各1种。 二、建设宗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团结全国广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工作者,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和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崇尚医学道德,弘扬社会正气。认真履行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促进提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学技术水平,促进提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队伍与科技工作者专业水平,促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促进普及与推广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促进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本会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道德风尚。 三、主要职责 组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自主创新;开展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技术与知识,促进健康素养提高;开展人才培养,更新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发现、培养、举荐专业人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开展科技服务,提供决策咨询、科技奖励、科技评估、标准制定、职业资格认证等服务,推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拓宽公共科技服务渠道;开展学风建设,推动建立和完善科学研究诚信监督机制,促进科学道德建设;开展国际交流,发展国际学术社团和科技工作者友好交往,促进国际合作;反映会员诉求,维护会员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兴办符合学会宗旨的公益性事业和业务活动。 四、业务领域 (一)促进和开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学术交流。 (二)宣传、普及医药卫生科学知识,增强全民预防保健意识。 (三)为政府部门制订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法规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 (四)依照有关规定编辑出版报刊、书籍、科技信息资料及电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 (五)开展预防医学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帮助会员及广大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科技工作者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六)促进公共卫生教育,开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科医师培训、毕业后医学教育等工作。 (七)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开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学技术项目论证和评估,科技成果评审、技术标准编审、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等工作。 (八)推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应用性研究科研资金支持项目。 (九)按照规定经批准开展以下工作:设立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宣传鼓励医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工作者与先进集体。 (十)探索和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和相关政策:推广预防医学科学技术成果,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评价;受政府委托承办或根据市场和学科发展需要组织相关展览等。 (十一)向政府反映会员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诉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十二)加强同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学术交往,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三)健全科学共同体的自律功能,推动建立和完善科学研究诚信监督机制,促进科学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 (十四)承办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工作任务。 

    未关注
  • 中国免疫学会

    前身为国际免疫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主席为顾方舟,1983年,代表中国申请加入国际免疫学联合会(IUIS)。1984年8月,在中国科协领导下组建了以中国医学科学院顾方舟教授为主席、由16位专家组成的“中国免疫学委员会”,参加了国际免疫联合会在瑞士召开的第22届理事会,成为其正式成员国。1986年9月,在谢少文、吴安然、顾方舟等教授倡议下成立了“中国免疫学会筹委会”,并向国家科委申报成立中国免疫学会,1988年10月获国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免疫学会。1989年12月1日,中国免疫学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首届理事长为顾方舟。1990年加入中国科协。1992年,加入亚太地区免疫学会联盟。中国免疫学会

    未关注
  •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是我国广大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的学术组织,经民政部批准于1987年成立。中国实验动物学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由中国实验动物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全国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我国实验动物科学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团体会员单位。被民政部评为AAAA级学会,2016年加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是国家标准委团体标准试点单位。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下设31个工作委员会和专业委员,根据《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章程》,开展学术交流、编辑期刊、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国际交流,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培训、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和表彰、维护会员合法权益、普及科学知识,科技论证、咨询服务、促进本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对国家科技政策、法规制定提出建议等业务。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主办有《中国实验动物学报》、《中国比较医学杂志》《AnimalModelsandExperimentalMedicine(英文版)》学术期刊。两本中文刊均被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实验动物学会是国际实验动物科学理事会(ICLAS)理事单位,秦川理事长现任(ICLAS)理事、教育培训委员会主席。是亚洲实验动物学会联合会成员(AFLAS)发起者和成员之一,秦川理事长任主席/副主席。

    未关注
  • 中国遗传学会

    1977年在北京召开的遗传规划座谈会及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会议上,有关学者酝酿成立。3月,由李汝祺、祖德明、许运天、李继耕、吴鹤龄、钟志雄、邵启全、黄鸿枢、方宗熙、李竞雄等人发起,5月经中国科协批准,10月在南京召开代表大会正式成立。第一届理事长为李汝祺,理事会主要成员有:马育华、马梅荪、王金陵、王家睦、方宗熙、邓炎棠、卢浩然、卢惠霖、庄巧生、许由恩、谈家桢、袁隆平等70位。同年加入中国科协。学会会址设在北京,历届理事长为:李汝祺、谈家桢、李振声、赵寿元、李家洋、张亚平,目前为第九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是中国科协团体会员,是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的发起单位和首任轮值主席单位。现有会员1.6万名,33个分支机构、12个工作委员会。学会宗旨是通过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科普教育和编辑出版刊物,促进生物物理学科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服务。 学会自2015年来先后多次承担创驱项目和“科创中国”项目,通过开展技术服务、智库咨询、人才培训、高端论坛、科技创新服务等,为京津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地区生物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0年学会组建了“体医融合健康服务联合科技服务团”,并积极与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北京医院、北大医院、北京海淀医院、北医三院及海淀体育局、海淀卫生局、海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联络沟通,将体医融合健康科技服务的成熟经验和成果,在来广营地区和北京中关村落地实施,建设体医融合科学运动指导中心,围绕地方特色进行体医资源融合对接,实现科学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建成覆盖当地的全民健身大数据中心。 2021年,学会组建“体医融合健康产业科技服务团”,将继续服务北京中关村和来广营地区,联合地方政府相关机构、专业医学、体育、教育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地方金融投资机构和企业等,创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联合组织,开展体医融合科学运动指导和健康促进活动,充分发挥全民科学运动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居民体质健康大数据中心,为全民基本实现人工智能个性化科学运动处方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未关注
  •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未关注
  • 中国微生物学会

    早在1928年,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伍连德、谢和平和林宗扬等在北京发起成立过中国微生物学会,1937年改称中国病理学微生物学会,移会址于上海。1945年在广州开过大会,到会者百余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在中华医学会首都大会上成立过中华微生物学会。1952年正式成立中国微生物学会,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理事长为著名微生物学家汤飞凡教授。1958年前中国微生物学会是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前身)的团体会员。1958年中国科协成立,中国微生物学会即转为中国科协的团体会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团结、合作、创新、奉献”为训言,将促进中国的微生物学科发展作为使命,开展学术交流、国际交往、科学普及、期刊出版、人才举荐和会员服务等工作。 中国微生物学会下设22个专业委员会和6个工作委员会,涵盖了微生物学科的各个分支和各个专业领域。到2020年,会员已有20000余人。自2001年,每年都组织召开学术年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将其打造成为精品项目,是每年中国微生物学界专家学者的盛会,各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均不同程度地展开了一系列有助于促进学科发展、培养青年人才的学术交流活动,且各具特色。

    未关注
  • 中科科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SciMall科界(中国科技工作者之家)平台是以全国9100万科技工作者为主要对象,以开放、协同、融合、共享、共治为基本理念,以智能互动为主线,重点围绕“四服务的职责定位和“三型组织要求,有效动员科协系统内外资源,尊重市场机制,建立多元运营模式,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网络传播形式的优势,完善精准服务手段和机制,着力提高网上联系、网上引导、网上动员、网上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能力,打造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科技类公共产品的核心载体,形成网上网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科协工作新格局。

    未关注
高兴

厦门大学-生物学

加好友

个人资料

真实姓名
高兴
性别
行业/方向
医药卫生
我的身份
学生
就职单位
厦门大学
职位
生物学
个人签名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更多话题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