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蚕学会

    未关注
  •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是由科技史工作者自愿组织起来的依法登记的全国性、学术性群众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团体会员。成立于1980年10月。其会员主要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者以及在读的研究生等。下设物理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地学史、生物学史、农学史、医学史、技术史、金属史、机械史、建筑史、综合、地方科技史志、少数民族科技史等14个专业委员会和传统工艺研究分会。

    未关注
  • 中国土地学会

    1979年11月下旬由华中农学院牵头与西北和南京农学院共同发起召开全国土地问题研讨会,原农业部土地利用局副局长、时任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张心一老先生,呼吁成立土地管理机构,为组建土地学会做了舆论准备。1979年林增杰、严星到中国人民大学力推土地教学的重建和发展。80年初,韩桐魁、陆红生在华中农学院率先筹划土地专业恢复招生工作,为土地专业教学奠定基础。1980年11月,由赵修、何康、张心一、崔济民、何永棋、马可伟等发起。在北京成立中国土地学会,大会选举时任农业部副部长赵修为中国土地学会首届理事长,会议代表约112名,当时为中国农学会的二级学会。首届理事会成员包括:赵修、张心一、马克伟、王家樑、马清河、尤文郁、李妍珠、陈传康、陈瓦黎、杜存恭、赵世学、张月容、张巧玲、张妙玲、张再科、郭焕城、柳培良、韩桐魁、何永祺、王万茂、叶公强、边信玲、许牧、许燮谟、赵明仁、郑振源、林增杰、徐承强、徐东瑚、党世俊、高尚德等人。1986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升级为国家一级学会。1989年成为中国科协团体会员。1991年7月取得民政部颁发的“社团登记证”,依法取得了独立社团法人资格。学会会址设在北京,首届理事长为赵修,历届理事长为:赵修、边疆、王先进、邹玉川、王世元,目前为第七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医药学术团体。中华中医药学会接受业务主管部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的业务指导与监督管理。学会办事机构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事业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是全国中医药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及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预防、康复、保健、生产、经营等单位自愿结成并依法登记成立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法人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中医药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纽带,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中医药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未关注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于1980年,属国家一级学会,被民政部评级为4A,是国内唯一集科研、教学、临床、研发于一身的专业学会。目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拥有31个分支机构(专业委员会),17个工作委员会。学会18000余名会员中汇聚了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老中青专业人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临床医学专家、研制和生产医疗仪器的专家和企业家等杰出人士。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于1986年加入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forMedicalandBiologicalEngineering,IFMBE)。2012年5月,学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世界医学物理和生物医学工程第12次大会(WC2012)。生物医学工程运用工程科学和技术推动生物和医学科学的进步,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学会成立30余年来,在学科建设和促进产、学、研、医相结合等方面,全力引领国内生物医学工程的进步。通过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编辑出版专业书刊,开展科普活动,传播科学精神和思想;组织会员和科技工作者为科技发展建言献策,参与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卫计委、国家药监局、自然基金委、工程院等部委的调研、立项、评估等工作,承接政府职能的转移,促进科技发展。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有《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ChineseJournalofBiomedicalEngineering》、《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其中《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长期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JCR),CJCR影响因子一直居本领域排名前列。未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将围绕“强能力、增内涵、建机制”三主旨,树立品牌,构建专业智库,健全创新机制,加强文化建设,引领学科发展方向,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建设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社团。

    未关注
  • 中国药学会

    中国药学会 中国药学会(英文名称:Chinese Pharmaceutical Association)成立于1907年,是我国近代成立最早的学术团体之一,是全国药学工作者自愿组成并依法登记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其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广大会员和药学工作者,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药学科学技术普及、繁荣与发展,促进药学人才成长与提高,促进药学科学技术与产业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维护广大会员和药学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在民政部、中国科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下,学会结合自身特点,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实践创新、经验总结、效果督察,充分发挥学会理事会党委政治核心、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有效发挥秘书处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力推动了学会事业健康发展、科学发展。 2017年5月,中国药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学会二十四届名誉理事长为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理事长为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孙咸泽,监事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现有普通会员12万余人,高级会员4281人,单位会员89家,13个工作委员会,37个专业委员会,主办25种学术期刊,2个经济实体。现为中国科协团体会员,国际药学联合会、亚洲药物化学联合会成员。学会业务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支撑单位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学会办事机构为秘书处,内设办公室(人事党务处)、会员服务部、学术部(继续教育部)、编辑出版部(科学普及部)、国际合作部(科技评价与团体标准部)、财务部。 学会主要任务是开展药学科学技术的国际、国内交流,编辑出版发行药学学术期刊、书籍,发展同世界各国及地区药学团体、药学工作者的友好交往与合作;举荐药学人才,表彰奖励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会员和药学工作者;组织开展对会员和药学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培训;开展药学以及相关学科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推广工作;反映会员和药学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维护会员和药学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药学科学研究诚信监督机制;组织会员和药学工作者参与国家有关的科学论证以及科技与经济咨询;组织开展团体标准制定等相关工作;开展医药科研成果中介服务;组织医药产品展览、推荐及宣传活动;接受政府委托,承办与药学发展及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事项;承担会员和药学工作者服务相关工作;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2010 年获民政部全国先进社会组织,2010 年、2016 年、2020年连续3届获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获中国科协高层次人才库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1-2020年连续10年获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2012-2014 年、2015-2017年获中国科协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优秀科技社团二等奖;2014 年23届理事长桑国卫院士获国际药学联合会 (FIP) 药学科学终身成就奖;2015 年学会获民政部全国社会组织评估 5A 等级;2016 年学会科技开发中心获全国妇联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学会组织编写的《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 年获中国科协学会综合治理改革工程项目;2018-2020 年获中国科协世界一流学会建设项目二等资助;2020年获中国科协优秀抗疫学会,优秀扶贫学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药学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民政部、中国科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部署,广泛团结和动员广大会员和药学工作者,认真履行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面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瞄准建设世界一流学会远大目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未关注
  • 中国营养学会

    1941 年在重庆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营养工作会议,被邀请出席会议的委员有吴宪、林可胜、陈朝玉等,全体到会人员一致赞成成立中国营养学会。当时成立了中国营养学会的筹备会,并推选郑集负责有关筹备工作。1945 年在重庆召开了第二次全国营养会议,此次会议正式宣布成立中国营养学会。会议选举万昕、郑集、汤佩松、王成发、沈同等为第一届理事会成员,由万昕担任第一届理事长,郑集兼书记,汤佩松兼会计。1950 年,学会并入中国生理学会,1956 年,中国生理科学会在北京组建,并成立生理、生化、药理、病理生理、生物物理和营养6 个专业委员会。1966 ~ 1977年,学会停止活动,1978 年10 月,恢复活动。1981 年5 月25 日营养学会作为中国生理科学会的二级学会在上海成立。1985 年3月由中国科协和国家体改委正式批准成立中国营养学会,并加入中国科协。学会会址设在北京,历届理事长为:万昕、郑集、沈治平、顾景范、陈孝曙、葛可佑、程义勇、杨月欣,目前为第九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国抗癌协会

    中国抗癌协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肿瘤学科的国家一级学会。协会成立于1984年,秘书处设在天津,现有个人会员28万余人,在31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地方抗癌协会,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86个分支机构,105个团体会员单位。   自成立以来,协会积极开展肿瘤学科的临床与基础性研究,举办国内外肿瘤学术会议,创办多种形式的肿瘤学习培训班,积极推广新成果、新技术。自2000年举办中国肿瘤学大会(CCO),以综合、交叉、高端、前沿为特色,成为我国最高层次的肿瘤领域学术会议。每年组织编写发布《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肿瘤诊疗规范指南、多学科学术专著,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帮扶,组织实施“大手拉小手”全国继教培训,带动各地区学术水平的普遍提升,推动我国肿瘤诊治水平均衡发展。建设“中国抗癌协会系列期刊”,32种系列期刊中,24种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3种英文期刊被SCI收录,打造世界影响力肿瘤期刊矩阵。 中国抗癌协会不断扩大国际交流,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学术地位。1997年成为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正式会员单位,2009年在天津 建立国际抗癌联盟中国联络处,并于2010年在我国首次承办由国际抗癌联盟(UICC)主办的世界抗癌大会。协会是亚太抗癌联盟(APFOCC)常务理事单位,2013年在天津承办第22届亚太抗癌大会。协会与美国、欧洲、亚太地区等国际肿瘤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秉承“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持续开展一带一路国家间的肿瘤医学领域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与国际抗癌联盟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项目,推荐优秀专家到国际组织任职,培养中青年国际化领军人才,显著提升我国肿瘤行业国际影响力。 每年组织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激励肿瘤领域的青年科技人才锐意创新,勇攀高峰。推动科普品牌建设,助力全民科学抗癌。自1995年发起创建“全国抗癌防治宣传周”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26届,成为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肿瘤科普品牌活动。在中国科协指导下,组建多学科的科学传播专家团队,每年组织CCO万人科普大会和全国肿瘤青年医师科普能力大赛,启动中国肿瘤防治健康科普工程,组织出版《癌症知多少》品牌科普丛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每年出版《逢生》患者故事、“抗癌情报局”、“肿瘤科普训练营”等品牌科普作品,助力公众建立科学抗癌理念,推动预防为主的癌症防控策略。 每年组织贫困地区癌症救助活动,帮扶基层提高肿瘤防治水平。加强党组织建设,打造中国抗癌协会党建特色活动品牌,以党建促会建,为协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2012-2017年,连续两次入选中国科协能力提升专项,2018-2020成功入选中国科协“世界一流学会建设项目”。

    未关注
  • 中国针灸学会

    由鲁之俊等发起,成立于1979年5月16日,当时作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的二级专业学术组织,对外称为中国针灸学会。1985年3月5日经中国科协同意并报国家体改委批准为全国性一级学会,同时加入中国科协。同年12月,在武汉召开了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首届理事长为鲁之俊。学会会址设在北京,历届理事长为:鲁之俊、胡熙明、李维衡、刘保延,目前为第六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国免疫学会

    前身为国际免疫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主席为顾方舟,1983年,代表中国申请加入国际免疫学联合会(IUIS)。1984年8月,在中国科协领导下组建了以中国医学科学院顾方舟教授为主席、由16位专家组成的“中国免疫学委员会”,参加了国际免疫联合会在瑞士召开的第22届理事会,成为其正式成员国。1986年9月,在谢少文、吴安然、顾方舟等教授倡议下成立了“中国免疫学会筹委会”,并向国家科委申报成立中国免疫学会,1988年10月获国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免疫学会。1989年12月1日,中国免疫学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首届理事长为顾方舟。1990年加入中国科协。1992年,加入亚太地区免疫学会联盟。中国免疫学会

    未关注
  •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一、学会简介 中华预防医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直属和联系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学会1998年加入世界公共卫生联盟,是该联盟执委会执委(2000-2019)。 学会成立于1987年,先后于1987年、1992年、1999年、2005年、2014年和2019年共计召开6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原卫生部原副部长何界生任第一、二届会长,曾毅院士任第三届会长,原卫生部原副部长王陇德院士任第四、五届会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现任第六届会长。 目前,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了预防医学会,市级和县级预防医学会也相继成立,在全国已基本形成完整的预防医学会体系。学会总部设在北京,已有单位会员54个,会员超过11万名。学会下设78个分支机构,基本涵盖了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分支学科。学会所属系列报刊72种,其中学术期刊70种,健康科普类报纸和期刊各1种。 二、建设宗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团结全国广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工作者,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和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崇尚医学道德,弘扬社会正气。认真履行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促进提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学技术水平,促进提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队伍与科技工作者专业水平,促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促进普及与推广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促进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本会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道德风尚。 三、主要职责 组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自主创新;开展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技术与知识,促进健康素养提高;开展人才培养,更新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发现、培养、举荐专业人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开展科技服务,提供决策咨询、科技奖励、科技评估、标准制定、职业资格认证等服务,推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拓宽公共科技服务渠道;开展学风建设,推动建立和完善科学研究诚信监督机制,促进科学道德建设;开展国际交流,发展国际学术社团和科技工作者友好交往,促进国际合作;反映会员诉求,维护会员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兴办符合学会宗旨的公益性事业和业务活动。 四、业务领域 (一)促进和开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学术交流。 (二)宣传、普及医药卫生科学知识,增强全民预防保健意识。 (三)为政府部门制订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法规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 (四)依照有关规定编辑出版报刊、书籍、科技信息资料及电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 (五)开展预防医学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帮助会员及广大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科技工作者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六)促进公共卫生教育,开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科医师培训、毕业后医学教育等工作。 (七)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开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学技术项目论证和评估,科技成果评审、技术标准编审、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等工作。 (八)推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应用性研究科研资金支持项目。 (九)按照规定经批准开展以下工作:设立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宣传鼓励医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工作者与先进集体。 (十)探索和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和相关政策:推广预防医学科学技术成果,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评价;受政府委托承办或根据市场和学科发展需要组织相关展览等。 (十一)向政府反映会员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诉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十二)加强同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学术交往,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三)健全科学共同体的自律功能,推动建立和完善科学研究诚信监督机制,促进科学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 (十四)承办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工作任务。 

    未关注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原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于1980年9月12日,经中国科协批准筹备成立,1981年11月在北京成立,挂靠在中国中医研究院。1990年经中国科协批准,更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挂靠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学会会址设在北京,历届理事长为:季钟朴、崔月犁、吴咸中、陈可冀、陈凯先、陈香美,目前为第七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国生理学会

    1926年2月由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林可胜发起创建,同年9月举行第一届年会。1927年1月创办《中国生理学杂志》。1937年7月因抗日战争爆发,学会的全国性学术活动被迫停止。后迁至成都的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蔡翘组建中国生理学会成都分会,并出版《中国生理学会成都分会简报》。在北京,张锡钧代理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继续出版《中国生理学杂志》,直至1941年停刊。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生理学杂志》于1948年复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会于1950年在北京举行会议,选举新的理事会。1951年5月,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核准登记。1953年理事会决定将学会扩大成为中国生理科学会,会员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和实验生物学等学科的科学工作者。同年,《中国生理学杂志》改名为《生理学报》。1956年举行第十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正式更名中国生理科学会。1966—1976年学会活动停止。1977年,理事会筹备恢复学会。1978年,在青岛召开了第十五届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1980年6月,由冯德培和王志均代表学会与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代表Kovach和Thurau在上海签署了备忘录,明确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所属中国名下有两个团体会员,即位于北京的中国生理学会和位于台北的生理学会。此后,中国生理学会正式成为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TheInternationalUnionofPhysiologicalSciences,IUPS)的团体会员。1985年,中国生理科学会复名中国生理学会。1990年,中国生理学会正式加入亚大地区生理科学联合会(TheFederationoftheAsioanandOceanianPhysiologicalSocieties,FAOPS),学会会址设在北京,历届理事长为:林可胜、朱恒璧、吴宪、沈寯淇、赵承嘏、赵以炳、刘思聪、蔡翘、冯德培、王志钧、陈孟勤、杨雄里、姚泰、范明、王晓民,目前为第二十四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中国的病理生理学科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1961年9月在上海市召开了中国第一届病理生理学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中国生理科学会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筹备委员会。1980年,改称中国生理科学会病理生理学会。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1985年5月23日中国科协正式批准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成为全国性一级学会,同时加入中国科协。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全国代表大会每5年举行一次,第一届到第三届主任委员为刘永教授(1961年当选),第四届理事长为苏静怡教授(1985年当选),第五届理事长为伍贻经教授(1990年当选),第六届理事长为薛全福教授(1995年当选),第七届及第八届理事长为韩启德院士(2000年当选),第九届理事长为吴立玲教授(2010年当选),第十届理事长是张幼怡教授(2015年当选)。学会会址设在北京,目前为第十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国药理学会

    1907年,中国药学会成立,下设药理学专业委员会,联合药理学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形成了中国药理学会的前身。1956年,中国生理科学会在北京组建,同时宣布成立药理等6个专业委员会。药理专委会由周金黄、王振纲、周廷冲等发起。1979年,改称中国生理科学会药理学会,并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周金黄当选为理事长。1985年3月,经中国科协同意并提交国家体改委批准,将上述两个学会的药理分支机构合并成立中国药理学会,同年加入中国科协。首届理事长为王振纲。学会会址设在北京,历届理事长为:王振纲、张均田、林志彬、杜冠华,目前为第十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由荣高堂等发起,1964年7月28日,国家体委科学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建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随即草拟了学会章程(草案),酝酿了理事候选人名单。1979年8月,正式组建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筹委会,11月,经中国科协批准成立。1980年12月15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大会,选举产生了由93人组成的第一届理事会。黄中当选为首届理事长。学会会址设在北京,目前为第八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国毒理学会

    1988年发展中国家毒理学主席CastroJ.A.向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学会建议,1990年在北京召开一次发展中国家毒理学学术会议。毒理学界的专家积极响应,决定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和中国药理学会下设的两个“二级毒理学会”向卫生部领导汇报,建议以“中国毒理学会”名义组织这次大会。经上级同意于1990年10月16—19日在北京召开“北京国际毒理学学术会议”。会议期间25名国内的知名专家教授签名倡议成立中国毒理学会。1993年12月9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中国毒理学会,通过大会选举:吴德昌为理事长,下设16个专业委员会。学会于1993年5月20日加入中国科协。学会会址设在北京,历届理事长为:吴德昌、叶常青、

    未关注
  • 中国康复医学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是于1983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并在民政部依法登记的全国性学术组织,1987年加入中国科协,同年加入国际康复医学会,2001年加入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

    未关注
  • 中华口腔医学会

    团结广大口腔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认真履行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促进我国口腔医学科学技术的繁荣与发展,推进口腔医学科技创新,促进口腔医学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促进口腔医学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与提高,促进我国人民口腔健康水平的提高。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优良学风,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发扬学术民主,倡导“创新、求实、协作、奉献”的科学精神及社会主义医学道德,发扬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反映口腔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维护口腔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未关注
  • 中国农学会

    中国农学会是我国历史悠久、影响广泛、享有盛誉的农业科技社团,是中国近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亲历者和推动者。中国农学会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相应单位(团体)自愿组成,是经民政部注册登记。农业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领导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国家发展农业和农业科技事业的参谋助手,是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农学会现有9个工作委员会、34个分支机构,联系31个省级农学会。

    未关注

    组织样板间

  • 中国林学会

    中国林学会的前身是创建于1917年4月的中华森林会,由凌道扬等人倡议,金邦正、陈嵘等人支持,在南京成立。理事长为凌道扬,但学会存在时间不长。1928年在梁希、凌道扬等32人倡导下恢复了林学会组织,改名中华林学会,理事长为姚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恢复了林学会活动,并定名为中国林学会,1958年加入中国科协。学会会址设在北京,历届理事长为:凌道扬、姚传法、梁希、张克侠、李相符、陈嵘、郑万钧、吴中伦、董智勇、沈国舫、刘于鹤、江泽慧、赵树丛,目前为第十二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土壤学会成立于1945年,是拥有18000多名会员、22个分支机构和主(合)办5种学术期刊的国家一级学会。在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均设有省级土壤(肥料)学会,会员分布在科研、教育、管理和产业等多个部门。学会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国家中心工作,团结和依靠广大土壤肥料科技工作者,发挥学科覆盖面广、智力资源雄厚、横向联系广泛的优势,开展学术交流、国际交流与合作、科学技术普及、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编辑出版、教育培训、举荐人才、表彰奖励等工作。同时,积极发展会员,反映会员的意见和呼声,做好服务会员的工作。多年来,我会在各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中国土壤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未关注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学会由邹秉文和戴芳澜等发起,1929年在南京成立,第一届理事长为戴芳澜。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受战乱影响,停止活动。1949年学会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复会会议,推选戴芳澜教授为临时理事长,筹备召开新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1953年2月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戴芳澜教授当选为理事长。1962年并入中国植物保护学会。1978年,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分别作为中国农学会的分会。1985年,由中国科协、国家体改委批准恢复为全国学会,同年加入中国科协。学会会址设在北京,历届理事长为:戴芳澜、俞大绂、裘维蕃、刘仪、曾士迈、彭友良、郭泽建、彭友良,目前为第十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国园艺学会

    中国园艺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是由中国园艺科技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具有学术性、公益性的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协主管的一级学会,也是国际园艺学会会员单位。挂靠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中国园艺学会宗旨是:团结组织园艺科技工作者,促进园艺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科技人才的培养提高、开展国内外园艺学术交流、组织科学考察,普及园艺科技知识,反映园艺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维护园艺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广大园艺科技工作者服务。业务范围包括果树、蔬菜、西甜瓜、观赏园艺植物的栽培、育种、种质资源搜集与保存、植物保护、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产后处理、园林规划设计等。 中国园艺学会下属果树、蔬菜、西甜瓜、观赏园艺4个专业委员会、33个分会、9个工作委员会,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1个团体会员单位,近万名会员。编辑出版学术刊物《园艺学报》、《Horticultural Plant Journal》、《中国葡萄酒》。 2012年经科技部国家奖励办公室批准设立了“华耐园艺科技奖”,旨在奖励在国内园艺科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团队或个人。 学会创建于1929 年4 月,由吴耕民等发起。抗日战争时期活动基本停顿,抗战胜利后在南京复会。于1956 年8 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园艺学会成立大会,曾宪朴当选首届理事长。1966 — 1977 年停止活动。1978 年7 月中国园艺学会作为中国农学会所属的二级学会同时恢复活动,1985 年3 月,经国家体改委批准恢复为一级学会,挂靠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同年加入中国科协。学会会址设在北京,历届理事长为:王更生、沈隽、相重扬、朱德蔚、方智远、杜永臣,目前为第十三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前身是中国农学会农业历史学会。由刘瑞龙、王发武、梁家勉等发起。1979 年9 月,农业部在郑州召开《中国农业科技史》编写工作会议期间,部分知名农史专家倡议成立中国农业史学会。1981 年经农业部批准,着手筹建农史学会。1987 年9 月,经农业部批准,“中国农学会农业历史研究会”成立,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成立第一届理事会,刘瑞龙任理事长。理事会主要成员有:刘瑞龙、范楚玉、汪子春、林山、黄佩民、王永厚、董恺忱、杨直民、于船、张仲葛、李根蟠、郭爱民等。1994 年,经中国科协批准,“中国农学会农业历史研究会”成为独立的学术团体,全称是“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学会会址设在北京,历届理事长为:刘瑞龙、王发武、郑重、宋树友、滕久明、刘新录,目前为第六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于1962年7月。主要发起人有沈其益、周明牂、赵善欢、裘维蕃、齐兆生等,1962年7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的成立大会选举俞大绂为第一届理事长,沈其益为常务副理事长,朱凤美、蔡邦华、赵善欢为副理事长,裘维蕃为秘书长,齐兆生为副秘书长,戴芳澜为名誉理事长。学会隶属于中国农学会,作为二级学会挂靠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966—1977年,学会停止活动,1978年,恢复活动。1985年4月,经中国科协同意并经国家体改委批准为一级学会,并成为中国科协的团体会员。学会会址设在北京,历届理事长为:俞大绂、沈其益、黄可训、周大荣、成卓敏、吴孔明、陈万权,目前为第十二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作物学会(The Crop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成立于1961年12月,是我国作物科技工作者和单位自愿结成、依法成立的学术性、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经民政部批准的学术性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全国学会,挂靠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业务范围包括国际合作、学术交流、书刊编辑、专业展览、科学普及、技术推广、成果鉴定、科技奖励、标准制订、业务培训、咨询服务。 经过60年的风雨沧桑,今天的中国作物学会拥有21个专业委员会和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物学会。本着“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在中国科协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领导与支持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建会近60年来,始终把加强党和政府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作为基本职责,把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根本任务,把科技工作者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 学会积极参加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把开展学术交流、发挥学术交流对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作为学会的基本职责,积极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推动科学家之间的交流。每年一届的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已成为中国作物学会闪亮的品牌会议。同时,学会积极参与并承办国际大型学术交流会议,已成功举办第八届世界大豆研究大会、第三届中日韩甘薯学术讨论会、第七届国际作物科学大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 作为作物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学会积极参加全国科技周和科普日活动,下属的各专业委员会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为突破口,开展群众性、基础性、社会性科普活动,科普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 为大力宣传在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学会于2006年设立了“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下设三个子奖项“杰出人才奖”、“创新团队奖”和“青年奖”,为我国作物科技界的最高奖项;2017年设立了优秀博士论文奖,每年评选不超过10篇优秀论文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同时,学会加大举荐人才力度,成功地推荐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以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人选。 中国作物学会主办《作物学报》(月刊)、THE CROP JOURNAL(双月刊)和《作物杂志》(双月刊)期刊;作为第二主办单位,联合主办《麦类作物学报》(月刊)。

    未关注
  • 中国热带作物学会

    中国热带作物学会是由我国热带作物科技工作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登记管理机关是民政部,支撑单位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2018年底,民政部公布了2017年度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等级结果,中国热带作物学会荣获全国性学术类社会组织4A等级。 中国热带作物学会是国家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热带作物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自1978年成立以来,按照《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在中国科协、农业农村部的坚强领导以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四服务”的职责定位,团结带领会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决策咨询、专题调研、科学普及、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以及优秀人才培养举荐等活动,为推动热带作物科技创新、促进我国热区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中国热带作物学会下设21个分支机构,其中专业委员会16个,工作委员会5个,并承担对省级热带作物学会的业务指导。学会秘书处是学会的办事机构,下设办公室、学术部、会员与科普部、期刊部、培训部。学会设立科技进步奖、杰出贡献奖和青年科技奖,主办的《热带作物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是我国热带作物科学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 新形势下,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将按照中央关于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强化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持续深化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和释放内生动力,加快提升学术引领力、会员凝聚力、社会影响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会员和热带作物科技工作者,支撑引领热带农业科技创新、学科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未关注
  • 中国蚕学会

    前身是中国农学会的蚕桑、中国昆虫学会的经济昆虫等有关学术组织。由我国蚕业科技、教育先辈郑辟疆、孙本忠、顾青虹、杨邦杰、陆星垣等人发起,经农业部批准,中国蚕学会1963年3 月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成立大会)。大会选举孙本忠担任第一届理事长,顾青虹、杨邦杰、陆星垣、熊季光、王宗武为副理事长,高一陵为秘书长,聘任郑辟疆为名誉理事长。中国蚕学会原隶属于中国农学会,业务主管为农业部。1985年经中国科协同意并经国家体改委批准为独立的全国学会,业务主管为中国科协,成为中国科协的团体会员。学会会址设在江苏省镇江市,历届理事长为:孙本忠、陆星垣、朱竹雯、向仲怀、鲁成、廖森泰,目前为第十届理事会。

    未关注
  • 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茶叶学会是中国科协领导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支撑下,由茶叶科技、教学、推广、生产、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会员组成的国家一级学术性社会团体,是推进我国茶叶学科进步和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经民政部批准,学会于1964年成立,现拥有个人会员10000多名,单位会员800多家,在民政部社会组织评估中被评为4A级学会,曾荣获“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两次、中国科协“优秀科技社团”三次、中国科协“科普工作优秀单位”十一次。现为第十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院士、杨亚军研究员,理事长江用文研究员,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阮建云研究员。学会设立15个分支机构:学术、科普、组织、青年、女科技工作者、产学研、标准化、国际交流8个工作委员会,及深加工、茶叶经济研究、有机茶、茶叶机械、茶叶感官审评与检验、茶艺、加工7个专业委员会。办事机构下设学术交流部、培训指导部、会员科普部、发展综合部、《茶叶科学》编辑部。

    未关注
邱鑫

桐城市种植业管理局-经作站副站长

加好友

个人资料

真实姓名
邱鑫
性别
行业/方向
农林牧渔
我的身份
学会人员
就职单位
桐城市种植业管理局
职位
经作站副站长
个人签名
天高云淡

更多话题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