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发Nature/Science!重磅植物学领域科研成果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5-09

来源:顶尖植物科学研究

继年仅6岁的上海科技大学近日连发4篇CNS后,刚满8岁的南方科技大学也当仁不让,在上个月末两天内连发2篇Nature和Science。同样是超级年轻的高校,同样是超级低调、不善自我炒作的高校,均表现出不一样的科研实力。

4月29日,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教授郭红卫课题组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以“Plant 22-nt siRNAs mediate translational repression and stress adaptation”为题的研究成果。该论文通过在特定突变体中鉴定到大量植物内源22nt siRNA,揭示了拟南芥22nt小RNA介导翻译抑制与胁迫适应性的重要生物学功能,是植物小RNA领域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

4月30日,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刘玮书课题组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陈刚课题组在离子型室温热电材料上获得重大突破,通过离子的扩散熵与氧化还原电对反应熵的协同效应在准固态离子凝胶中实现了高达17 mV/K的巨热电势效应。研究成果以First release的形式发表在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上。

连续两天,南科大教授的科研成果在《自然》《科学》连续发表。

郭红卫团队在Nature刊文报道22nt siRNA重要生物学功能

wt_a82302020050941222_61d835.jpg


郭红卫课题组通过在特定突变体中鉴定到大量植物内源22nt siRNA,揭示了拟南芥22nt小RNA介导翻译抑制与胁迫适应性的重要生物学功能,是植物小RNA领域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期刊《自然》(Nature)上。

研究结果揭示了植物中22nt siRNA可以在特定的RNA降解缺失情况下产生并大量扩增,并通过抑制靶标mRNA的翻译这一新机制发挥重要生物学功能。此前,该课题组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在细胞质双向RNA降解缺失时大量21nt siRNA产生并剪切mRNA的重要工作。至此,郭红卫课题组系统建立了植物特定长度的内源siRNA 的产生、作用机制以及生物学功能的模型,在RNA降解和RNA干扰关联机制这一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建立了国际领先的地位和优势。

南方科技大学为该论文第一单位,郭红卫为论文通讯作者。访问学生吴辉辉博士(北京大学)和研究助理教授李博生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郭红卫简介

郭红卫1992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1995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科院,2001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分子细胞发育系,同年进入Salk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回国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16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任讲席教授,及南科大-北大植物与食品研究所所长,2018年起兼任生物系副主任。郭红卫教授为生物系植物生物学学科带头人,是目前国际上植物激素研究领域和植物衰老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长期致力于乙烯信号转导的机理研究和植物小RNA作用机制的研究,迄今已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包括3篇Science、2篇Cell、1篇Nature、7篇Plant Cell、5篇PNAS、4篇NAR、3篇Cell Research等,先后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批发明专利8项。他先后担任Plant Cell、Mol Plant等植物学顶级杂志编委,荣获教育部特聘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特支计划、珠江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刘玮书课题组在Science刊文报道巨热电势的离子热电材料


wt_a52352020009041222_6463d9.jpg


果冻是小朋友们喜爱吃的甜点,但是机器人不吃东西,只需要充电。刘玮书课题组打破了这个常识——研究人员运用最新原创性研究,做出了一个可以发电的“果冻”。“果冻”主要物质是从动物骨头中提取出来的高分子物质明胶,不仅可以作为餐桌上的美食,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研究成果以First release的形式发表在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上。

研究人员对准固态离子型热电转换器件提出了一种新的准连续热充电/放电工作模式,可以使器件循环运行100圈,实现5小时的工作时长。研究人员将25个5×5×1.8mm的准固态离子型热电单元串联组装成柔性可穿戴器件,该器件利用人体温差实现高达2.2V的电压和5μW最大输出功率。该工作以离子为能量载体实现热到电的转换,为物联网体系中传感器及电子设备实现所需电能自供给提供了一种选择。

刘玮书主要从事室温热电材料与器件的研究。2017年,刘玮书在为Material Today Physics撰写的一篇题为“New trends, strategi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A perspective”的邀请综述论文中,提出“Go beyond Seebeck effect”的展望。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刘玮书课题组终于在“果冻”中找到了灵感,研发出了以离子为能量载体的新型室温热电材料。

该工作理论方面的突破得到了陈刚院士的重要支持。刘玮书表示,科学探索除了需要在面临挫折时的坚持,还离不开良师益友的指导。“实验发现巨热电效应,带给我们的是短暂的喜悦和一堆疑问,在与研究伙伴反复推敲,回答陈刚院士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的时候,才真正体验到研究的意义和魅力:研是动手,去探索与发现;就是动脑,去思考穷极真理,格物致知”。

论文第一作者为刘玮书课题组博士后韩成功,共同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钱鑫对于论文在协同效应的理论解释上有重要贡献。刘玮书和陈刚为论文通讯作者,南方科技大学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

刘玮书简介

刘玮书主要从事热电材料与器件研究,目前已经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Nat. Energy、Energy Environ. Sci.、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论文总引用超过6000次,H指数38;已申请专利28项,获得授权中国专利16项、美国专利3项、国际专利1项,参与了两部英文专著中5个章节的编写;应邀在美国TMS、国际陶瓷年会CICC、中国热电大会等重要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获首届腾讯“科学探索奖”,深圳市孔雀计划人才(B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下属热电材料及应用分会理事,英国物理学会IoP旗下杂志Nanotechnology咨询委员会成员。

南方科技大学(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南科大”,是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由广东省领导和管理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是深圳市创办的一所创新型大学,目标是迅速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南科大以理、工、医学学科为主,兼具部分特色人文社会学科与管理学科。

2010年12月,教育部同意筹建南方科技大学。2012年4月,教育部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并赋予学校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2018年5月,南方科技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成为国内最快获得博士授权单位的高校。

截至2019年3月,南方科技大学已签约引进教师800余人,在300余名教学科研序列教师中,包括院士27人(全职院士10人),国际会士35人, 教育部特聘专家22人;校园占地面积2969.7亩,规划建筑面积90多万平方米;设有研究生院和18个院系中心;将分阶段建设26个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已启动建设4个);学校采用书院制管理,共设立6个书院;获批建设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7个市级科研平台;学校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开设29个本科专业。截至2018年9月12日,有本科生4029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352人。

来源:南方科技大学



来源:gh_14c52a57b006 顶尖植物科学研究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MjkwOTE3OQ==&mid=2247489669&idx=1&sn=ace80e6c263b06f97ce4b93d84dafa98&chksm=eb939811dce41107c154cecfb270fecd2f5f78bdcb1d0115fa16d6ee911d9011c271737d8413#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大学 Nature 植物学 南科大 郭红卫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