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衣足食的背后,有着您所不知道的农业生产系统多样性危机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09-21

18日,由中国绿发会主办,长江大学承办的“全国首届农作物多样性(种群)育种学术交流会”在湖北荆州顺利召开,这次会议在学术界具有非常高的规格,从参会专家中可以窥得一二,比如张启发院士、官春云院士、张宗文主任、彭少兵教授、张献龙教授、贾继增研究员、李晓方教授等等。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此次大咖云集,专业水准高的交流会召开背景和原因,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农作物品种与农业生态系统安全性之关系”的通俗版内容,和大家一起做一个科学普及。

微信图片_20170920160754.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联合国(FAO,2004)报道,上世纪100年间农业生产系统多样性消失了75%,也就是四分之三。

也许您会问,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消失了又能怎样?我国连续N年粮食大丰收,不仅养活了自己庞大的国民数量,而且还可以出口销售给歪果仁,甚至连浪费粮食的现象都愈发严重起来。的确,随着高产农作物品种的广泛普及,老百姓不仅吃饱了肚子,而且几乎家家都有了余粮。然而,您所不了解的是,随着单一基因型农作物品种大量普及,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持续消失,农作物将迎来难以承受的毁灭性灾难。

可以这样说,全球范围内,单一基因型农作物品种几乎全面替代了100年前品种内具备多样性的自然群体品种。这一改变,导致了农业生产系统因多样性衰竭。任何种群,没有了遗传多样性就不能进化,这将进一步导致该品种或种群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和各种灾害。

于是,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明显,自然灾害频发,病虫害抗药性不断提升,农药化肥使用泛滥等情况下,因农作物遗传多样性衰竭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态危机正越演越烈,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健康食品供给都造成巨大的挑战和威胁。

只有品种内具备遗传上的多样性,并与市场经济的步伐相一致,农作物生产系统多样性恢复的越好,才能从根本上均衡、有效地增加农业生产系统的遗传多样性,进而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安全。在这方面,绿会也通过与国际粮农组织接触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并由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绿会负责人谢伯阳向有关部门提交关于建议我国加入《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的提案,旨在通过保护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并促进这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共享,来进一步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农作物生产系统的效率和复原力,促进农业生产系统多样性的恢复和发展。

农作物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现状,反应了我国农业物种资源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是我们国家在生物遗传资源方面的一个缩影。现在,这种情况需要做出改变并予以高度重视。这也正是绿会主办这场交流会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在18日交流会的开幕式上,原空军参谋长助理、少将、中国绿发会顾问吕克勤代表绿会进行致辞,并结合中国绿发会麋鹿种群恢复的成功案例,为大家介绍了生物遗传多样性对于种群生命力繁衍的重要性。

文/绿宣  审/卡秋  编/Angel

下附吕克勤发言稿,与大家共飨: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能够从各地赶来参加这次的交流会,中国绿发会作为主办方,能够见到如此多的高朋,我们倍感荣幸。非常感谢本次活动的承办方长江大学,同时也非常感谢国家农业部、农业厅还有荆州市人民政府以及各兄弟院校、科研单位、种植业各界相关人士对本次交流会的支持。今天很高兴能有机会站在这里,代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向各位来宾汇报一点我在遗传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感悟和心得。

微信图片_20170921090900.jpg

可能有人会不太理解,一家关注物种保护和生态环境的社会组织为什么要主办一场关于育种的学术交流会。这点,相信听了我后面的发言,大家会有所感悟。

中国绿发会最早成立于1985年,当时还不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叫中国麋鹿基金会,麋鹿是我国特有的原生物种,曾大量的存在,但是因为过度猎杀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到十九世纪数量就已经变得十分稀少,后经八国联军捕捉,最终彻底在中国消失。1985年,麋鹿被重新引进回国,并为此专门成立了中国麋鹿基金会,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钱昌照、包尔汗三位领导组建,也就是我们基金会的前身。后经基金会的努力,麋鹿在我国实现了种群复兴和成功野放。自从麋鹿种群实现复兴后,中国绿发会就经过先后两次更名,变更为现在的名字,业务范围也扩大至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公益诉讼、绿色发展领域还有国际交流合作。

微信图片_20170921090907.jpg

今天我之所以重点提到麋鹿,不仅仅因为他曾经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更主要是因为这个物种经历了从广泛存在,到仅存数十头,再到如今恢复到5000头,这一奇迹被国际公认为是物种复兴的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而这个案例与我们本届交流会的主题有着很大的共通之处。

麋鹿的濒临灭绝除了自然和人为的外部原因,还有非常重要的内在原因,就是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损失。一个种群,没有遗传多样性就不能进化,这点同样适用于农作物的遗传多样性。当一个物种,其种群内部如果缺乏遗传多样性,那么该种群就缺乏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其种群繁衍必将受到严重考验,而这种遗传多样性的缺失,也终将影响整个物种的生态状况。麋鹿的抢救性工作,经历了很多艰难,在1985年之前,我们国家也曾经努力过,但终究因为数量太少,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匮乏,而没有成功的实现种群的恢复。而现在,我国的麋鹿种群不仅数量得到恢复,还成功实现了野外放归,并且经历了前几年南方洪水的考验,可以说是科学研究和人工养护促进了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而促进了该物种的复兴。

微信图片_20170921090913.jpg

虽然动物和植物有差别,但作为地球上的生物,遗传多样性对它们而言是同样重要的,甚至从保持和恢复的限制条件来说,动物要比植物更加困难。但植物,尤其是农作物,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来说,尤为重要。联合国(FAO,2004)报道,上世纪100年间农业生产系统多样性消失了75%,因多样性衰竭而造成的病虫害灾难和农药危害等一系列生态危机正越演越烈,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健康食品供给造成巨大的挑战。而造成上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全球范围使用单一化(品种内无多样性)的农作物品种全面替代了100年前品种内具备多样性的自然群体的品种。

农作物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现状,反应了我国农业物种资源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是我们国家在生物遗传资源方面的一个缩影。遗传资源,特别是农业遗传资源,对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主办这样一场农业育种遗传多样性的公益交流会。

目前,我国广泛推广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为单一均质化的农作物品种,缺乏进化的条件,也就无法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进而很难承受毁灭性灾难的考验。这在当前生态环境正在全球尺度上发生巨大变化的现状下,在气候变化、水资源匮乏、极端气候状况频发、病虫害的高发等情况下,我们的农作物安全面临着极大的考验。据北卡州立大学《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研究表明:虽然二氧化碳浓度的递增可能会因促进光合作用而增加农作物产量。但极端天气如热浪、飓风、暴雨等,将破坏土壤的结构和营养,从而降低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如果仍不采取适当减排措施(RCP8.5),到2080年,气候变化将会使全球农作物减产约三成,非洲一些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价格可能由此上涨70%。这种影响绝不仅仅是非洲,而是全球性的。因此,农业生产安全问题、农作物遗传多样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在20世纪,我们追求矮化育种、抗倒伏、高产等品种特性,而形成了遗传上纯合的单一基因型品种取代遗传了杂合多样性的内涵。现在,这种情况需要做出改变并予以高度重视。这也正是我们组织这场交流会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这次交流会集合业内顶尖专家进行高品质的深入研讨和沟通,还可以借此对广大公众进行一场农作物乃至整体生物遗传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的科普,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预祝本次交流会顺利、圆满召开,也希望本次会议可以为我国育种学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为农业生产系统多样性保护做出新的贡献!

再次谢谢大家,谢谢!

来源: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原文链接:http://www.cbcgdf.org/NewsShow/4854/3007.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