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工作者之家
  • 科技资讯
  • 科技话题:高分九号02星、自愈合材料、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血清、不粘材料、人类遗传变异体目录、载人版“龙”飞船首飞

科技话题:高分九号02星、自愈合材料、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血清、不粘材料、人类遗传变异体目录、载人版“龙”飞船首飞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6-02

来源:保定市科学技术协会

1我国成功发射高分九号02星 搭载发射和德四号卫星


5月31日16时5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九号02星、和德四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汪江波 摄)



5月31日16时5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九号02星、和德四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高分九号02星是一颗光学遥感卫星,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达亚米级,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可为“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信息保障。


——新华网


2天津大学成功研发出“全天候”自愈合材料



从天津大学了解到,日前,该校张雷、杨静团队成功研发出“全天候”自愈合材料。该材料能在严寒、深海和强酸碱等极限条件下快速自愈合,有望成为机器人、深海探测器和极端条件下各类高科技设备的“超级电子皮肤”,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成果已经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发表。

自愈合材料采用先进的超分子技术合成。顾名思义,这类材料可以不借助外界能源,模仿人类皮肤组织进行自我修复,从而显著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因此在电子皮肤、海洋涂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新华网


3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血清存在独特分子变化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郭天南研究员带领的蛋白质组大数据实验室,与合作团队一起对新冠肺炎患者血液中的蛋白质和代谢物分子进行了系统检测。他们发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血清中存在多种独特的分子变化,并找到了一系列生物标志物,这有望为预测轻症患者向重症发展提供导向。相关研究成果在《细胞》杂志在线发表。

“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达几百万。然而,目前我们对其认知主要停留在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层面,对疾病在微观分子层面的改变知之甚少。”郭天南说。
——《科技日报》


4难舍最后一滴洗发水?不粘材料来帮忙!



刚把头发打湿,结果挤不出洗发水了,再怎么使劲甩瓶也只能弄出一点。但你知道洗发水并没有用完——拧开瓶盖,内壁还顽固地粘着不少洗发水。无奈之下,只能派“水”来将其强行带走,但总感觉冲多少遍瓶壁都有残留。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了兼具超疏水性和超疏油性,且稳定耐用的不粘涂层,几乎能够应对所有常见流体,包括难以对付的洗涤剂。这种材料的疏水原理和上述疏水材料类似,材料表面布满由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形成的“Y”形突起结构,Y的“枝丫”间托着气泡,形成空气隔层,从而达到与流体最小化接触的效果。要想实现不沾油,还需要对材料表面进行氟硅烷化处理,形成类似不粘锅涂层(特氟龙)的单分子膜,以强化疏油效果。

——《科技日报》


5迄今最大规模人类遗传变异体目录公布


141456个外显子组和基因组序列的汇总(图a)。图片来源:《自然》网站



英国《自然》《自然·通讯》《自然·医学》杂志近日同时发表来自多家研究机构的一系列报告,集中描述了对一个汇集了逾14万人样本的数据库——基因组聚集数据库(gnomAD)的应用,该数据库拥有迄今最大规模的人类遗传变异体公开目录,是我们深入认识人类基因功能、发现新疾病相关基因的宝贵资源。

人类基因组中绝大多数基因的功能依然未知。揭示基因功能的一种方法是观察基因发生突变后的结果。这些变异体往往会产生不良结果,但通常较为罕见。大规模基因测序研究有助于考察这些功能丧失型变异体的效应,或能带来对人类生物学特征和疾病的重要见解。
——《科技日报》
6载人版“龙”飞船首飞 与空间站对接成功


载人版“龙”飞船发射前最后一次重大测试。图片来源:SpaceX网站



美国东部时间5月30日下午3时22分(北京时间31日凌晨3时22分),载有两名宇航员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载人版“龙”(Crew Dragon)飞船,搭载“猎鹰9号”火箭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顺利升空,并在飞行12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奔赴国际空间站。

经过近19个小时飞行后,于北京时间31日22时16分与空间站自动对接。乘坐载人“龙”飞船的两名美国宇航员道格拉斯·赫尔利和罗伯特·本肯随后将进入空间站,与空间站内宇航员共同进行一系列实验和研究任务。
——环球网

来源:BDSKXJSXH 保定市科学技术协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wOTc4NjI5Mg==&mid=2247489073&idx=3&sn=57808e147f3e31f5eb58d2e58910579e&chksm=f90db7eace7a3efc7a0b661309f4f819ac0f68d72329f56d4df50d13950d903462936ef73b17&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材料 人类 分子 科技日报 团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