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话筒的角色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0-09

来源:影视技术论坛

本文的讨论仅限于纯音乐录音领域。

Mix——把相互分离的轨道融合在一起。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Mix。

对分期分轨素材,混音师在后期进行Mix,把这些声音上相互分离的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在无扩声状态下的同期录音过程中(这里特指在同一物理空间下的同期录音),主话筒的重要角色同样也是Mix,只是它把各个声音元素在前期录音阶段就做了先行的融合。

多数情况下,主话筒用来描述声源的全貌,对于整个声音起主导作用。主话筒的声音一旦被记录下来,可更改的余地几乎没有。录音过程中,用还是不用主话筒、用哪种主话筒制式、如何设置主话筒,如何调整声源与主话筒之间的关系,都体现了录音师对于音乐内涵的表达以及对声音的认知和把握能力。

 

一、

主话筒的概念,要从立体声拾音技术说起。立体声拾音技术较早的应用于西方古典音乐的现场同期录音,通常采用两支或更多的话筒在一定距离之外拾取整个声源,它们在纯时间差制式与纯强度差制式之间游动,在重放系统中可以较好的再现声源的声像定位关系、音量关系、纵深感、音色与空间感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差与强度差之间的成分比例关系,较大程度上决定了立体声拾音中的分离度与融合度。对于环绕声与三维声拾音系统来说,虽然空间维度增加了,但最基本的声音概念并没有本质变化。

那么,如何理解融合度与分离度呢?一个简单的例子,空间信息的比重太多的情况下(声音太“空”了),融合度一般是好的,但分离度一般不太好;反之则反。我们可以暂时把融合度简单的理解为声源与声源或声源与空间粘合在一起的附着感,把分离度简单的理解为清晰度、轮廓感,但展开来说其实比较复杂。除了上述空间信息的影响,声源的幅频响应和相频响应、声源的位置关系等等也都会影响融合度与分离度。再比如,西方古典音乐以和声织体为基础,乐器交响在一起相对容易达到较好的融合度,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以旋律线为基础,还有较为多样的弹拨类乐器,更加容易得到较好的分离度。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于融合度与分离度的诉求是不太相同的。融合度与分离度是一对矛盾,只有当融合度与分离度达到了某种平衡关系,音乐听上去才是那个味道,声音听上去才有弹性。

对于在较好的自然声场环境下,有着相对较好自然听感的原声音乐类型(如交响乐、室内乐、一部分民族音乐、民谣与爵士等等)来说,非“打点”的同期分轨录音方式,是较为合适的录音方式,立体声拾音也是比较适合的一种拾音方式,它能够记录下艺术家们的惺惺相惜,单从这一点上来说,是分期分轨录音所不能及的。一部分古典音乐的典范录音是仅用一套立体声制式话筒来解决所有问题的,从理论上说,这种方式得到的声音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声源之间的实际相关性以及相应的声场信息,声音也最为纯净,话筒间的相位问题最少。但这种方式对于声场、声源、录音师、设备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只有当这四者的状态都达到较佳的水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较好的结果。很多传统音乐录音师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也等不到太多这样的机会,有点儿“可遇而不可求”的意思。需要说明,当声源和声场信息都较佳的时候,录音师从制式话筒中的得到一个好声音的可能性就较大,但你需要知道个中原因才可以。不可否认,我们有时候是会“蒙”上一个好声音的,但运气不总是都在。要明白“为什么不好”,更要明白“为什么好”。

任何声源离不开自然声场,对于某些音乐类型来说,一个真实的、与直达声源相适应的自然空间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种音乐在这个特定空间里的最终听感。从音乐和音响上来说,一个直达声源至少有一类有与其听感相适应的空间环境,就像音乐厅之于交响乐,这种厅堂类的空间信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直达声源的音色、动态、定位和纵深感等特质,它把各个声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塑造出交响乐的特征音响。同时,我们总是希望交响乐带着一个“空间的尾巴”作为音乐与音响的延伸,这个尾巴可能是“音乐厅的尾巴”,或者是“教堂的尾巴”。如果这个尾巴的频响、长短、密度等等因素都合适,就会给你带来较好的听觉感受并打动你的内心。同一套录音设备在不同的空间里对同一声源进行近距离拾音所得到的结果往往是不同的,更不要说拾取声源全貌的立体声制式话筒里的声音了。立体声制式话筒在一定程度上拾取了声源所处的空间信息,或多或少,时间差为主的制式多一些,强度差为主的制式少一些。

除了声场之外,声源本身也要具有较好的自然平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话筒中得到自然的而非人工的平衡。古典音乐的交响乐、室内乐等形式,大都具有这样的自然平衡关系。可能有人会问:“声源怎样就叫‘平衡’了呢?”我想,这是一个被普遍认同的过程,人们对于听感上的平衡具有“趋同”的特质。作曲家在生产线的前端首先把平衡写进乐谱,生产线后面的人再把这种平衡表现出来。交响乐队的声部摆位,经过多年的沉淀,现存的摆位方式在听感上是较为平衡的。这种平衡包含了音量关系平衡、音色关系平衡、定位与纵深的关系平衡等等。

 

二、

在有了上述所说的声场关系平衡和声源关系平衡之后,录音师再去聆听制式话筒的时候,会辨别声源在话筒里的融合度与分离度,会调整话筒和声源的位置关系,尽量让融合度与分离度保持在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从现代录音技术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融合度与分离度的双赢,但在现实的环境中,好的自然空间并不那么多,完美的拾音制式也不存在,所以有时不太容易仅用一套制式话筒来得到最佳的结果,因此我们就需要引入主话筒与辅助话筒的概念。目前,主话筒、辅助补点话筒、环境话筒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是音乐同期录音过程的较为保险的配套解决方案。辅助补点话筒用来补充主话筒里缺失的声源定位清晰度以及音色细节,环境话筒则补充主话筒里不太充分的自然环境信息。

很多时候,应该说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无法很便利的在主话筒的位置聆听声音,只能在重放设备前聆听主话筒的声音,再根据听感去判断如何调整话筒的位置,这确实增加了录音的难度。“为什么在现场听着挺好,可话筒里却不好听”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这解决起来确实没有捷径,调整话筒的选型和位置就变得非常重要。而有的时候你在一个听觉较好的位置架设了主话筒,也不一定就能得到一个好声音。在此,我们要避免去用交响乐主话筒的架设方式去套其他所有同期音乐类型的拾音,这一点非常重要。

没有十全十美的立体声拾音制式,针对不同的声源信息,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主话筒设置形式。ab拾音制式融合度较好,但可能对于中央声源的定位不佳,声场不够开阔,可以改用DeccaTree制式,ABC制式等等。当原生全指向话筒较多的情况下,分离度会变差,相位问题也不可回避。如果不想应用太多的补点话筒来破坏整体感,还可以通过主话筒组合方式来达到分离度与融合度的平衡,比如XY结合AB制式,MS结合AB制式,还有Fukada Tree结合全指向的侧展话筒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时间差与强度差的组合方式,都是想方设法在主话筒的层面达到分离度与融合感的较高层级的平衡。这种方式,难点在于两种制式之间的配置配比关系不太好找,相位问题较为复杂,但处理得当,就会得到较佳的听觉效果。

在多声源的情况下,在摆好主话筒后,如果还有条件,我们可以尝试去摆声源,这虽然有些麻烦。为什么需要摆声源,初衷还是尽量让主话筒中的声音是平衡的声音,尽可能的减少辅助话筒的使用比例,尽可能的让话筒之间的干扰降到最低。“摆声源”这种方式特别针对于某些声源自然平衡不太好的传统音乐形式。“摆话筒”不能单独调整某个声部或乐器与主话筒的关系,“一动则动全体”,但“摆声源”可以。“Live”的条件下,可以记录下艺术家与观众的化学反应,但只能摆话筒,几乎不能摆声源;“静场”的条件下,没有了那层化学反应,但可以更加自由的摆声源。这就是你得到的和你失去的。

举个例子,有古琴等低声压级乐器参与的多声源民族室内乐音乐形式,很难在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主话筒的大概位置得到音量关系的平衡。第一种处理办法是:乐器常规摆位,补点话筒的角色更加倾向于主话筒,现在的主话筒则成为了介于原来主话筒和混响话筒之间的角色,这时声源的分离度较好,但融合度欠佳,虽然补点话筒中也串入了临近乐器的声音。再一种处理方式:根据古琴在整个音乐中的角色,来调整它的位置,可以把它安置的更加靠近主话筒,同时调整其他声部的位置关系,让各声部的音量在主话筒中尽量保持平衡。但当我们把古琴安排的更加靠近主话筒的时候,有可能在得到音量相对平衡的情况下,导致古琴在主话筒里的“体积”相对于其他乐器来说变得有些夸张。

以上两种情况,对于声源的分离度与融合度的考量是不同的。第一种情况,是以点话筒为主的观点,无可厚非,因为原本的自然平衡并不好,只是其音响特征需与音乐本身相匹配。笔者并不推荐这种方式,这种以点话筒为主的同期录音方式,你要为了达到融合,大大增加后期的人工处理工作,难免漏出痕迹,虽然你有“主话筒”,这是在录制民族音乐室内乐时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我们不能简单地就认为“民族音乐讲究个性,西方古典音乐讲究共性”。第二种情况,可以利用稍近距离的补点话筒来增加古琴的轮廓感,收紧其体积,并不会过度影响整体感。当然,以上的调整也要视与古琴相配的是哪些乐器而定。

上述第一种情况会牵扯出一个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讲,主话筒已经不再是“主话筒”了,文章开头提到,主话筒是在整个录音过程中最重要,对声音最终效果起主导作用的话筒。这个说法的前提条件是声源在较好的自然声场环境下,有着相对较好的自然平衡关系。如果这个前提条件不存在,那么主话筒的意义可能就会有所不同。而且,我们是否把“主话筒”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主话筒”来使用,是否还把它当作整个录音的主导,决定着最终的声音走向。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去“摆声源”,就是尽量使主话筒是“主话筒”的存在。

 

三、

在纯音乐同期录音中,决定我们音响观的根本还是音乐本身,还是我们对音乐的理解程度。笔者认为,在录音过程中,通过一套主话筒或主话筒组合,一定可以依靠调整话筒和声源之间的位置关系得到一个整体融合度与分离度相对平衡的结果,这个结果至少应该是80分以上,而不是60分或者更低。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这是一个正确的打开方式。也不要总想着在后期可以倚仗流行音乐混音的手法去处理它、修正它。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录音及处理方式倾向于“自然主义”,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这些音乐类型已经决定了它所需要的表达方式,就是相对自然的声音状态,而非经过多人工处理的声音。还原一种音乐的“自然状态”,这并不容易,虽然它并不讨巧,就像“具象写实主义”,你能说它不饱含审美么?



长按关注公众号



来源:ysjsforum 影视技术论坛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Y0NzYwOA==&mid=2650014031&idx=1&sn=b79dc93e0a3474c721794dfca27cd32e&chksm=87bf3918b0c8b00e70c0758c49fc7cae6653de82d6834bff9e12e38c179209b70878dd5b98da#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音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