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体教融合,吹响冲锋号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0-21

来源: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资料图)

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吹响了“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深化体教融合的冲锋号,将对促进中国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深度融合产生深远影响。任何一次文件的出台,既是一次问题导向的纠偏补漏,也是一次需求导向的对症下药,更是一次目标导向的行动指南。


首先,理性认清形势。


应试教育下,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标准。而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体育课经常被各类文化课挤占甚至沦落到了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与学校“重文轻体”相伴的是,学生体质持续30年下降,“小胖墩”“小眼镜”“小驼背”比较普遍。竞技水平低弱同样一直是学校体育的短板,而在我国传统“三级训练体系”中处于核心环节的体校,学生从小就进行大负荷训练而伤病缠身,而文化知识学习不足演变成“五大三粗”。随着教育理念更新和体育改革的进行,不少体校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要破除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文体不均衡发展的割裂现象,需要深度的推进教学体系、训练体系、竞赛体系、管理体系等多个方面深度融合,而不是简单相加或结合。


其次,转变传统观念。


体教融合要达到“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目的,让更多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首先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识到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体育好、跑得快、跑得远也是一种能力,认识到学校体育可以成为竞技体育的沃土,认识到竞技体育可以成为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品牌。但是我们的各级学校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时,对文化课要求都不高,甚至还可以让高水平运动员用比赛成绩换取学分。但从国际情况看,学生运动员在大学里通常都是学业要求不降低、学分不降低的。作为体校,要加强文化教育,降低训练负担,不能再一味强调出成绩而让学生从小一身伤,这样家长不会乐意,学生也不会满意,社会也会有非议。


再者,提高融合质量。


按照国家规定,控制班级人数,切实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让体育课有强度、有难度、有对抗。除了夯实基础技能和体能,还要加强专项技术,“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比赛比例。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兴趣和效果的统一、个体和集体的融合。一周体育课毕竟有限,特别是高中生和大学生,一周两课时,要充分认识到课外锻炼对强化技术、巩固动作的不可或缺性。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减轻学生简单重复机械记忆的课业负担,强化体育中考,探索高考体育选考,真正建立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和选拔体系。充分发挥比赛作为检验体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要对青少年体育赛事进行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搭建面向全体学生的竞赛体系,构建优秀的后备体育人才成长和上升的通道。《意见》还突出了足篮排,三大球都是集体项目,有难度有强度有对抗,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组织能力、规则遵守意识,凸显了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最后,实现人才互通。


运动员退役安置困难问题,也是我国竞技体育不少项目“青黄不接”的重要深层次原因。《意见》指出将体校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文化教育全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配齐配足配优文化课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管理。鼓励体校与中小学校加强合作,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好教育资源,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不断提高其文化教育水平。事实上,在国家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教会、勤练、常赛”的新形势下,体育师资不足的短板显得更为突出。《意见》的出台无疑为优秀运动员进学校任教打开了一扇大门,可以采用先上车后买票、边培训边上岗的办法加快补充体育教师。


总之,如何让政策更好更快“落地生根”需要体育和教育部门携手共进。由于中国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之前“割裂”比较久了,现在让双方手拉手,可能不会一帆风顺,需要相互磨合,“道路是曲折的”,但只要双方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和提高竞技水平齐心协力,不畏困难,深化融合,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转载来源:中国体育报

原文作者:(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

图片拍摄:杨显有

会编辑:韩炜

来源:csss1980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c4MzgzMA==&mid=2650738847&idx=3&sn=95540e9e5bb4355700011bac3c04e0dc&chksm=bececea689b947b0adbbf0721e4d11efebb3f96a35bb2fa6027d3b5836c8699b8a16b20b6028&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学校 教育 体系 学生 体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