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囊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位于泪骨和上颌骨额突所构成的泪囊窝内前下方的囊状结构,为整个泪道的最膨大部分。泪囊的顶部为盲端,其最高处在内眦上方约2~3毫米处,中部有泪小管的开口,下部开口连续到鼻泪管,二者交界处的管腔狭窄,无明显的界限。正常泪囊的形状与泪囊窝大致相符,呈梨形。其内腔为裂状间隙,约容20立方毫米,注入量可达120立方毫米;其平均长12毫米,前后宽4~8毫米,左右宽2~3毫米。活体中,经注入碘油于x线下可以查见。病理时则可膨大(如粘液囊肿)或缩小(如泪囊纤维性萎缩)。泪囊的前面是泪筋膜,眼轮匝肌和皮肤;后面为骨壁,有泪筋膜或蜂窝组织相隔;内侧的上方是前筛窦,下方是中鼻道;距泪囊表面约8毫米处,有内眦动脉和静脉并行于内眦部皮下,越过睑内侧韧带。行泪囊手术时,皮肤切口不要超过内眦内侧3毫米,以免伤及该静脉。

一、概述:1.系泪器的组成部分。位于眼眶内壁的泪囊窝内。泪囊上端为盲端,下部移行于鼻泪管,开口于下鼻道。泪囊和鼻泪管贴附于泪囊窝的骨膜上,泪囊前方架有睑内侧韧带,眼轮匝肌睑部收缩时,牵拉睑内侧韧带,扩大泪囊,促使泪液流入。临床较常见的泪囊疾病为慢性泪囊炎。

二、泪囊炎1.可分为慢性、急性和先天性泪囊炎。以慢性泪囊炎最常见,是由于先天性泪管阻塞或狭窄,致使泪液滞留于泪囊内,伴发细菌感染引引。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与沙眼、鼻炎、泪道炎等有关。主要表现为泪溢,常伴结膜充血,附近皮肤湿疹。指压泪囊区,有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流出;由于分泌物大量贮留,泪囊扩张,可形成泪囊炎液囊肿。慢性泪囊炎作为眼部的感染病灶,如眼球外伤或施行手术,很容易引起化脓性感染。本病彻底治疗必须依靠手术,泪囊鼻腔吻合术是首选的术式,无法吻合时,可采用泪囊摘除术。急性泪囊炎多在慢性泪囊炎的基础上发生,表现为泪囊区皮肤红肿、压痛,炎症可扩展到眼睑、鼻部和面颊部,严重时畏寒、发热。数日后形成脓肿,排出脓液,有时形成泪囊瘘管。早期治疗可行热敷,应用抗生素,如形成脓肿,则应切开排脓,炎症完全消退后按慢性泪囊炎处理。

2.泪囊炎常在鼻泪管阻塞、泪囊内有分泌物潴留的基础上发生。慢性泪囊炎,是由于鼻泪管阻塞,细菌和泪液积聚在被阻塞的泪囊内,并经常刺激泪囊壁粘膜,而产生的慢性炎症,泪溢是其突出的症状,如不积极治疗,可能发展成急性泪囊炎,又因经常有细菌进入结膜囊内,使结膜炎经久不愈。急性泪囊炎,常发生在慢性泪囊炎的基础上,表现为泪囊区皮肤红肿、痛和压痛,重者可有全身不适、发热等症状,脓肿成熟后,可由皮肤面穿破。急性期应全身应用抗生素,以免炎症扩散,局部热敷,每日3~4次。慢性泪囊炎应随时挤出脓液,局部滴用抗生素眼液,每天或隔天用抗生素液冲洗泪囊,直至脓液消失后,试行探通术,多数需行手术治疗。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师燕芸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省眼科医院 眼科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