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多次覆盖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在野外按一定形式布设的地震观测系统对地下界面同一部位进行多次重复观测的方法,其重复观测次数称为地震多次覆盖次数。多次覆盖方法是20世纪50年代初出现的,它是地震勘探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多次覆盖方法的出现和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了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如今它已经成为地震勘探中使用最普遍、应用效果最好的勘探方法。

定义多次覆盖有不同的含意。一般情况下是指基于水平层状各向同性介质模型假设下的水平叠加覆盖次数(又称CMP覆盖次数或称共中心点覆盖次数),即同一中心点对应的炮检对数目。此外,有基于复杂模型的CMP覆盖,CRP(共反射点)覆盖,以及时间偏移覆盖、深度偏移覆盖等。

由于在地震数据处理中,有的炮检距数据因某种原因被切除(如干扰波切除、动校拉伸切除等),势必造成不同埋深的目的层对应的炮检对(地震道)集合是不同的,浅层参与叠加的炮检对(地震道)较少,深层参与叠加的炮检对(地震道)较多。不同埋深的地层所对应的实际参与叠加的炮检对(地震道)数目就是该层的有效覆盖次数。

作用由于提高覆盖次数可以有效地提高对随机干扰、多次波的压制能力,增强弱反射的能量,改善波场复杂区资料品质及高频弱信号的信噪比,因此在地震勘探中倾向于采用更高的覆盖次数。当然,勘探成本也随覆盖次数的增加而增加。1

地震多次覆盖次数采用地震多次覆盖观测系统进行地震数据采集时对地下界面同一位置重复观测的次数。提高覆盖次数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压制随机干扰、多次波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弱反射能量,改善波场复杂区资料品质及高频弱信号的信噪比。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