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海“桑吉”轮溢油污染类型的光学遥感识别 | 封面文章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11-26

来源:科学通报

2018年1月6日,巴拿马籍油船“桑吉”轮与香港籍散货船“长峰水晶”轮发生碰撞,导致“桑吉”轮失火,发生溢油污染事故,“桑吉”轮也于1月14日下午沉没。

在风、浪、流等环境动力作用下,进入海洋的石油会进一步扩散、蒸发、乳化、溶解,从而形成复杂多样的溢油污染类型,如油膜、溢油乳化物等。

20191126021104_89d247.jpg

“桑吉”轮在海面形成复杂多样的溢油污染类型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888851.html)

不同类型的溢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不同,所需应急处理策略也不同:对于油包水状乳化油,需要及时喷洒分散剂;对于不同厚度的油膜,需要撇油机回收、吸油毡吸附、围隔围挡等;对于来不及回收的原油,可以燃烧消除,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溢油污染对海洋与海岸带的环境影响。

如何快速识别不同类型溢油污染的位置、面积等具体信息呢?

卫星遥感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具有大范围、同步观测、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等技术优势,目前以微波雷达遥感和光学遥感为主。其中,微波雷达遥感影像上可以判断出“疑似溢油”区域;而随着近年来对高光谱响应特征与响应机理探索的不断深入,已经可以利用光学遥感技术对复杂海洋溢油污染类型进行识别、分类与定量估算。

2019年11月,《科学通报》发表封面文章“中国东海‘桑吉’轮溢油污染类型的光学遥感识别”,介绍了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陆应诚、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刘建强等人利用欧空局Sentinel-2卫星MSI多光谱遥感数据,基于不同溢油污染类型的高光谱响应特征与机理,鉴别了“桑吉”轮溢油污染事件中形成的不同溢油污染类型与面积

结果表明,“桑吉”轮溢油在其扩散与风化过程中形成了显著差异的溢油污染类型,即海面油膜、油包水状、水包油状乳化物。在溢油位置与面积监测结果上与微波雷达影像的“疑似溢油”判断相吻合,更实现了不同溢油污染类型的识别与分类,也展现了光学遥感对溢油量的估算潜力。

20191126021104_8d1de4.jpg

基于Sentinel-2卫星MSI多光谱特征对“桑吉”轮事件中不同类型溢油污染的光学遥感识别

目前,中国海洋水色业务卫星(HY-1C/D)正陆续发射入轨,其搭载有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海岸带成像仪、紫外成像仪等一系列性能先进的、针对海洋水色遥感应用研发的专用光学传感器,这也意味着将光学遥感技术服务于海洋溢油监测业务化应用的条件正趋于成熟。

如能综合利用(海洋)光学遥感与微波雷达遥感的技术优势,必将促进海洋溢油污染的精细化定量探测,有助于海洋溢油灾害损失评估与应急处理策略制定,具有积极的防灾减灾意义。                                            

20191126021105_91039b.jpg

综合光学遥感与微波雷达遥感的优势,发展多源、多平台集成应用,将为海洋溢油监测与定量估算提供最优解决方案。

原文信息

陆应诚, 刘建强, 丁静, 等. 中国东海“桑吉”轮溢油污染类型的光学遥感识别. 科学通报, 2019, 64(31): 3213-3222

来源:kexuetongbao 科学通报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gxMzc1Ng==&mid=2650447452&idx=1&sn=2b6848463a2440171622715aa95cedda&chksm=87b3310fb0c4b8190339de849b2985588639bd63ce6502a68c0ed535f7319d9fafa0044a023e&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遥感 光学 环境污染 海洋污染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