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刘微团队:土壤中微塑料检测技术及生态风险研究进展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10-05

    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等人在Science 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即长度或宽度小于5mm的塑料颗粒。

    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其因粒径小、性质稳定、难降解,已成为地球系统功能的重大威胁之一,受到广泛关注。

    由于土壤介质的复杂性和分析检测方法的限制,使得土壤微塑料研究进程缓慢,尤其系统、规范的微塑料提取、分析方法欠缺,该文在系统分析土壤微塑料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明晰土壤微塑料分析检测技术及其优劣、分析微塑料的土壤生态效应,为土壤微塑料污染的评估、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对国内外分析方法分析发现,土壤中微塑料分离方法主要包括筛分法、密度分离法、泡沫浮选法等。

    微塑料的鉴别及表征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法、傅里叶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等。

    这些方法存在耗时长、破坏微塑料结构等多方面问题,将各方法适当结合、改进有望弥补不足。

    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一方面, 微塑料在土壤中同时发生多种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产生降解中间体,引发连锁反应;同时,微塑料作为污染物载体,可能与土壤中大量存在的抗生素、重金属、病毒等多种污染物和代谢产物相互作用,共同造成土壤生态风险,主要体现在动物的生长、发育受阻,消化系统紊乱和繁殖能力下降等;植物的种子萌发、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及微生物种群多样性改变等方面。

    为进一步明确,土壤微塑料污染造成的影响,论文提出今后研究重点为进一步规范微塑料分离、鉴定方法;明确微塑料污染的剂量-效应关系;系统开展微塑料在不同介质中的分布、迁移及复合污染研究等,为土壤微塑料污染的评估、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图1 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图2 微塑料对植物微生物的生态风险该成果近期以“土壤中微塑料检测技术及生态效应研究进展”为题在线发表于《中国科学:化学》上。

    论文通讯作者为河北大学刘微教授,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荣飒爽。20211006030001_11169f.jpg

20211006030001_15e770.jpg
20211006030001_1a4644.jpg

来源:农环视界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1NzM0MjI1NQ==&mid=2247496916&idx=1&sn=8d51e19fb761775446539ff9fb9a008f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土壤 微塑料 塑料 污染物 土壤结构 土壤检测 土壤密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