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喜球:潜入大洋最深处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7-06

我们到大陆边缘去的话,有可能会找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如果到深海洋盆里的话,我们能找到多金属结核;如果到海山上去的话,我们会发现富钴结壳;到大洋中脊,我们往往会找到多金属硫化物……”大海在很多人眼里是神秘莫测的,而对于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韩喜球来说,介绍起大洋里的矿产资源来如数家珍。海洋,是她探索了20多年的蓝色世界。  

86a184.jpg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韩喜球。

很多人在电视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海底热液喷口源源不断地喷涌出富含铁、铜、锌、金、银等金属元素的热液流体,在高温热液喷口附近,可以形成高达数米到数十米的多金属硫化物黑烟囱。韩喜球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寻找这些海底金属硫化物矿区。

2007年,中国大洋第19次考察,38岁的韩喜球作为中国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领航第三航段科考任务。在位于国际海底区域的海底山脉上寻找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至今,她带领团队已经发现了6处硫化物矿化区,圈定了50多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化异常区,命名了16个大洋海底地理实体。

韩喜球说,深海调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单位不同专业的专家因为职责不同,做决策的出发点也有所不同,技术保障人员着重考虑调查的安全,科学家重点考虑如何实现科学目标。在面对潜在风险的时候,探险安全这对矛盾将更加尖锐。

作为首席科学家,首先要为航次科学目标的实现负责,同时要为人员与仪器设备的安全负责。韩喜球坦言,每次出海科考面对的决策压力可不小。 

事实上深海科考与风险是时刻相伴的,如果害怕风险,不如乖乖待在研究所里看报告

通常来说,一个航段的时间是50天左右,在接近两个月的时间里,通常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海况突变、身体不适、设备故障等。韩喜球说,最怕的是在关键海域遇到重要探测设备罢工,由于船上的条件有限,维修难度很大。考察船在大洋上每一天的考察费用需要二三十万,为了争取时间,碰到问题时就得组织技术骨干连夜进行维修,排除故障。

2017年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韩喜球团队带蛟龙号到前期调查出的海底活动热液区作精细调查并取样。茫茫大海中,直径才数百米的热液活动区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要是我们设计的路径不够精准,蛟龙号下去后找不到地方,那可太丢脸了!韩喜球说,蛟龙号每次下潜,她的内心都很忐忑,因为那是对先前调查成果的检验。为了给出蛟龙号下潜的最佳观察路径,韩喜球经常废寝忘食分析研究调查资料,最终换来了11次下潜百发百中的结果,也成功采集到了很好的样品。

错过一次,下一次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到同样的海域来。韩喜球深知每次大洋考察的机会都来之不易,总是希望充分利用每分每秒。 

作为首席科学家,需要掌握整个调查的进程,没人轮班,连续20多天,每天工作十几二十个小时是常态,是什么支撑着韩喜球在重压之下乘风破浪? 

与太空探索、登月竞争、极地开发类似,深海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另一处资源战场,调查和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是国家战略需求,而先来先得国际海底管理局探矿与勘探规章明确规定的原则,深海探矿显然是一场时间、技术双重较量,这是摆在我们这一代海洋科研工作者肩上的责任。韩喜球说,正是这样的责任感在驱使她废寝忘食工作。 

年近50的韩喜球脸上不见岁月痕迹,自小在浙江台州长大的她,仍然保持着对大海天然的亲近,保持着对大洋科考工作的热情,哪怕身负重压,她也时刻准备着,潜入世界最深处。“经常与大海打交道,让我保持一个好心态,不计较。”

来源:新华网

运营编辑:李琪

女科学家 大海 韩喜球 贵州行 多金属硫化物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