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一新生需要独处时间?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4-09

图片1.png

对于大一新生而言,从高中到大学是一场非常艰难的转变。适应新生活,结交新朋友,思念家乡,怀念旧交,满足教授和自己本身的期望……所有这些繁重的事情都令人望而怯步。

他们尝试着寻找未来的方向,尽全力克服过渡阶段遇到的困难。研究表明,在这个过程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会对他们后续的学业表现和科研能力产生长远的影响。同时在这段时期内,最常困扰他们的隐性困难便是社交孤立。通常,一个学生如果长期缺乏交心朋友,将会产生孤寂感,这种消极的情绪会严重危害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诱发抑郁症。

但是保持独处并不一定是坏事。近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加拿大渥太华的卡尔顿大学和比利时的根特大学的学者们组成的研究团队,共同在《动机与情感》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论证了独处时间的重要性。

该研究由来自罗切斯特大学的Thuy-vy Nguyenz主导,Nguyenz在2018年获得罗切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在今年秋天,他也将在杜伦大学心理学研究部担任助理教授一职。在接受采访时,她说道:“有些人可能更倾向于独处,因为他们能从中获得清净的愉悦以及体会当中的内在价值,这与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有关,而对于在社会组织中寻求不到归属感的人而言,这一点更是如此。” Nguyen继续说道:“通过此项研究,我们发现学会独处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人们应该学会去享受与珍视独处的时间,将它视为一段意义深远的经历,而不是一味地去漠视,或者回避它。”

那么如何区别有益的独处与潜在有害的独处呢?这取决于他的动机是否是积极的,如果一个人具有积极的动机,那么独处便是有益的;否则,独处可能具有潜在危害。一个高自尊的人,在社交中往往具有更强的同理心,也更少感到孤寂感,因此,他会以更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独处,也会更加主动的去寻求独处时间。相反,一个经常在社交上遭遇挫折的人,在选择独处时只能尝到独处的苦果,如被孤立或者社交退缩。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与分析当中的原因,因为它们决定了我们体会独处的心态以及从中获得的益处。

Nguyen师从罗切斯特大学资深教授Edward Deci和Richard Ryan,这两位教授共同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Nguyen在他们数十年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发展。她做过一项关于个体在分配独处时间的动机如何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调查,该项调查结果与自我决定理论非常契合。按照该理论的解释,一个主动寻求独处的人,在做时间规划时,他首先会认为独处是一件很珍贵的事,能从中获得愉悦的感受。

此前的研究只是单纯地认为,如果一个大一新生在社交上花费太多时间,在独处上分配较少时间的话,那么表明他可能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但是在进行两项研究后,Nguyen等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在美国,他们测试了147名大一新生的自尊感,而在加拿大,他们则测试了223名大一新生的孤寂感和同理心,最终成功解开了新生社会生活与独处时间分配动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是他们成功适应大学生活的标志。

Nguyen说道:“在此前并没有实证研究证明独处时间与社交体验之间的内在关联,即使有,也并没有探讨选择独处时的动机,因而,以往研究只是单纯地认为那些获得更多社会联系的人往往有更多的独处时间。但是,在我们的研究中,那些较少社交的人往往会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选择独处,更能享受到独处所带来的身心愉悦感。”

简而言之,该研究表明:

那些更加享受与珍视独处时光的大一新生往往具更健康的心理素质。

独处时间是有益的,它能够帮助个体远离社交压力、找到他们的自我价值以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而逐渐形成更适宜的行为准则。在这种情形下形成的行为准则更具有自主意识,选择意识以及自我一致性。

对于那些在大学没有归属感的学生而言,自愿地选择独处表明其具有更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研究通过分别对一所美国的私立大学和一所加拿大的公立大学的大一新生进行独立抽样完成。

在塑造孩子独处能力的过程中,父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独立玩耍时间。这项结论也得到了英国儿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家Donald Woods Winnicott的理论支持。

科界原创  

编译:许晓升 

审稿:alone  

责编:张梦

期刊来源:《动机与情感》

期刊编号:0146-7239

原文链接:

https://scienceblog.com/507136/why-do-new-college-students-need-alone-time/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心理健康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