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今鸟型类燕鸟科系统学研究获进展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2-30

来源:中科院之声

近期,《系统古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刘庆国、李志恒、周忠和完成的关于中生代今鸟型类燕鸟科(Yanornithidae)的多样性和分支系统厘定工作,提出燕鸟科目前包括三个属和种,整个燕鸟科在体型多样性方面甚至超过了所有其他早白垩世今鸟型类之和。

燕鸟科属于生活在白垩纪早期(距今约1.25亿年)的今鸟型类,其体型较大,该类群记录了吃鱼这一食性最早出现在鸟类演化中。由于其细长的上、下颌上牙齿密布,因此,燕鸟科的辨识度较高。迄今,大约有40件化石被不同学者归入燕鸟科,建立了两个种,均归入燕鸟属(Yanornis);与之相比,其他已发现的今鸟型类化石较少,往往仅有正型代表的一件标本。虽然燕鸟科的化石数量多,但是学界缺乏针对这些化石详细的比较解剖学研究,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已命名属种的鉴定特征更多是整个今鸟型类的共有祖征。不清晰的分类限制了科研人员对该类群演化多样性的认识。

通过对所有已发现的燕鸟科标本进行形态对比,研究人员发现了两个新属种:短胸似燕鸟(Similiyanornis brevipectus)和李氏别鸟(Abitusavis lii)。短胸似燕鸟在刘庆国的硕士毕业论文中首次被记述,并作为一个新种归入燕鸟属。短胸似燕鸟的形态与燕鸟属的代表种——马氏燕鸟(Yanornis martini)存在较大差距,如泪骨呈“T”型、齿骨第一枚牙齿粗大、下颌具有一对窗孔、前颌骨侧面具有一个大窗孔、颈椎的前关节突长于后关节突、乌喙骨喙状突向内侧收缩等,因此,研究人员将其作为一个新属。起初,李氏别鸟(其种名“李氏”献给古脊椎所已故去的李玉同先生,感谢李先生在中生代鸟类化石修复中做出的贡献;属名意指“离别”)的正型标本被视为马氏燕鸟的归入标本,但其与马氏燕鸟存在较大的形态和体型差异,这表明该分类有误。李氏别鸟的主要鉴定特征包括下颌发育明显的后关节突、愈合荐椎包括8枚锥体、胸骨前外侧突不发育且外侧突末端未膨大。此外,该研究还对此前归入燕鸟属的所有标本的分类位置进行了修正,对马氏燕鸟的鉴定特征进行了厘定,认为之前命名的“国章燕鸟”(Yanornis guozhangi)属于马氏燕鸟的同物异名。王敏等对系统厘定后的燕鸟科进行了形态多样性的研究,发现燕鸟科在前、后肢长度变化范围的程度上甚至超过了所有其他同时代今鸟型类之和。前、后肢长度的变异反映处燕鸟科内部发生了生态分异,这可能解释了相较于其他今鸟型类,燕鸟科多样性更高的原因。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十年择优项目的支持。

20201231001313_976760.jpg

图1.短胸似燕鸟(Similiyanornis brevipectus)正型(王敏 供图)

20201231001313_9e7dcc.jpg

图2.短胸似燕鸟和马氏燕鸟头骨对比(王敏 供图)

20201231001314_a6c0ee.jpg

图3.李氏别鸟(Abitusavis lii)正型(王敏 供图)

来源:zkyzswx 中科院之声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IyNDI1Mw==&mid=2651785529&idx=3&sn=c47e456a082e3ee856a840f89a22d18c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多样性 燕鸟科

推荐资讯